10/02/2014

馬克吐溫:對社會愈了解就愈悲觀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段話:「悲觀者與樂觀者的區別,是悲觀者掌握的資料比樂觀者多。」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910年,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

 

  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著名作品有《湯姆•索亞歷險記》、《頑童流淚記》、《百萬英鎊》等。他閱世很深,曾說過,現實比小說更荒謬。

 

  這裏引的名言,主要的表述是對人類社會的悲觀,也就是說,對社會愈瞭解,就愈知道人性的醜惡。動物的叢林世界在飽腹之後不會覓食,極少襲擊同類,也沒有性強暴。只有人類社會在權力、金錢和性關係中打轉,種種惡毒的手段是動物世界沒有的,也是小說家和戲劇家想像不出來的,因此掌握社會的資料愈多,人就愈是無法樂觀。

 

  這是馬克吐溫作為小說家對人類社會的瞭解。哲學家叔本華則從哲學上得出類似的看法。叔本華認為,人因為永遠追求無法滿足的慾望,因此也就永遠無法擺脫其痛苦的本質。無論一個人是樂天派還是悲觀派,都不能擺脫這種無法滿足慾望的根本上的痛苦。因此樂天派只是對現實的躲避,是自我欺騙所造成的假象。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