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2014
《KANO》種出熱血的木瓜來
真人真事改編,《KANO》熱血沸騰,是典型勵志片。一隊一場比賽都沒有贏過的嘉義農林棒球隊,有魔鬼教練的教導和訓練,過程中受盡冷嘲熱諷,難關重重關關過,本著種木瓜的精神,激發鬥智,不但令他們贏下一場又一場的球賽,更遠征日本(時為1931年,他們是需要坐三日船去日本),在甲子園裏,爭奪冠軍。
《KANO》的故事線簡單,但涉獵到不同的東西,個人的成長和掙扎、運動、種族、教育、日治時代的台灣、當地的傳統等,是屬於一個時代的故事。
總體來說,電影可謂沒有悶場,且驚喜處處,惟細節有不少瑕疵,例如人物略嫌不具體,除了數個主力球員外,其餘的球員印象模糊,反而可愛到爆的教練小女兒和投球手吳明捷的「阿嬤」倒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腦特技太粗糙,一眼便看得穿是好假的場面。
但枝節並不足以令電影扣分。
打破固有概念
電影一開始已令人驚艷,用冷色去處理40年代戰爭的片段,以一個正於台灣打仗的日本軍人,尋找嘉義農林棒球隊的練習場,為電影揭開序幕。以暖色把觀眾帶到30 年代,那一個美好的年代,場景的細緻令人嘖嘖稱奇,更不用說鏡頭把球賽拍得很美,剪接不會製造悶場、蒙太奇的剪接令人心領神會、交替的剪接更令氣氛推向高潮。
有人批評電影媚日,然而,在我的角度看來,如配合《賽德克巴萊》來看的話,倒是沒有滲入多少情緒化的唱好或唱壞。然而,透過日本軍人的切入,倒像是追尋那個時代的美好。不分國籍,因土地和居住的情感而組成的身份認同,不論是原住民、漢人,還是日本人都能夠和平共處,共同奮鬥。
由原住民、漢人和日本人組成的嘉義農林棒球隊,不分種族,都能夠互相合作,每天在街道練跑,高呼「甲子園」,激發鬥心。這種熱血令人感動,在數個比賽期間,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訓練期間亦打破教育由上而下的概念,讓球員倒影響教練,面對並克服過往的傷痛。
電影中有不少熱血和勵志的金句,每一句都可以用來做座右銘,更不用說戲中最重點的種木瓜理論。並非要打敗他人,每一句都是要自己強起來,遇強愈強,永不放棄。
不難發覺,近年有關比賽的電影,漸漸打破贏輸的二元對立,究竟輸了比賽,又是否等同是失敗?像投手吳明捷出盡一切力量的奮戰,亦未能投出好球,又是否等同失敗?還是更不應該以贏輸去衡量,只需問值不值得?
至於,要如何種出一個熱血的木瓜,就留待入場揭曉吧!
偽文青推薦指數: ★★★★☆ (幽默熱血,感動非常)
電影預告片: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