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18
中國的文化傳揚
丁新豹博士認為,日本、韓國與越南等地之所以流傳漢字、說漢音、穿漢服,是因為他們舊時仰慕中國文化,主動派人來學,而非中國主動將文化傳揚到外國,至今仍然。
的確中國所自豪的絲綢之路,並非中國創造,而是別的國家例如波斯,即今天伊朗等地,因國內交通需要,隨年日逐步延伸至中國西域,張騫再將路線接駁到中國境內。
中國自稱天朝,覺得地大物博,何需和其他國家通商?是外國人需要絲綢和瓷器才有絲綢之路,中國向來沒有動機要和外國通商。既然沒有動機,更不會耗費人力建一條絲綢之路。
就像中國的儒家思想,就算曾經多蓬勃,也不能影響印度,即使把刀子架在他們的脖子上。反而是印度的佛教影響了中國,甚至成為中國國教,讓中國開始了勾結外國勢力的歷史。
記得中學時讀中史教科書,說中國善於將外族同化。進入中國境內的外族,將改漢姓,說漢話,學漢人習俗。
我當時疑問,如果屬實,為甚麼晚清民國時的上海租界內的英法美國,不說漢語寫漢字?為甚麼我們自小要學英語,而非英國舊宗主國被我們同化?當時中二,我舉手發問,最後被趕出了課室。
中國的藝術市場,自十年前開始熾盛。近這幾年,兩大國際拍賣行都趕在海外辦亞洲藝術節拍賣,中國藝術品均高價競投。看似中國文化在海外蓬勃,但有幾多是外國人收藏?抑或中國人自己購回?還是更多是用作外匯資金大挪移?丁新豹博士之言,或許是一個提示。
即使孔子學院開辦得如何燦爛,再有很多中國人說英國的不是,但去英國生活或留學的人數從沒少過,學中文的英國人始終是少數,要接軌國際,還是靠英語。
不過英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最相同之處,是大家都熱衷 understatement。聽人說話,最重要聽別人沒說的話。丁博士有多話沒有說出口,但他何需說出口?寒冬連續了一星期,你在街上見到幾多人穿羽絨,但可有見到一件綿衲否?你就知道,丁博士是對的。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