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IMF呼籲刺激措施 德經濟面對衰退風險
震盪的一周,全球風險資產價格波幅迅速擴大,市場擔心增長放緩,擔心央行政策乏力。筆者警告市場波幅擴大至今不足六個星期,恐慌指數VIX由12跳升到22以上,美股上週三錄下一年來單日最大升幅,週四則創出四月以來最大跌幅,週五定格在五月份之後的新低。同時,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回落到2013年5月伯南克首次提出停止購債以來的最低點。在歐洲,德國股市跌到一年新低,國債週四寫下新高。市場情緒、價格波動、資金流向上周均有罕見的異動。市場如此震盪,其背景是資金對全球增長前景忽然恐慌。IMF調低全球增長預測,德國經濟數據奇差,美國聯儲會議紀要顯示成員對未來增長相當警惕,歐洲央行與德國在QE問題上分歧公開化,這些不確定因素帶動資金亂波,美元回軟,石油價格回軟,唯有黃金向好。
IMF在華盛頓召開年會,各國央行行長、要人齊聚一堂,算得上上周的一大盛事。在大會公佈的文件中,IMF調整了成員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權重,中國一夜之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了,而且全球增長速度也因此加快(不過以過去的權重計算增長預測被下調)。中國「被第一」無需太當真,那不過是平價購買力(PPP)計算參數調整的把戲。中國人均收入,科技創新、社會保障、生活環境、幸福指數,相信國人心裡有數。倒是IMF總裁拉加德對於全球增長過慢、未來前景暗淡的表述比較切合實情,引起與會者的共鳴。拉加德開出的處方是,加快基建步伐,強化結構改革。強化改革是國際組織的一貫呼籲,只是政治家很難和利益與選票過意不去。倡導基建倒是有一點新意,與該組織面對危機時通常要求縮緊褲腰帶立場大相徑庭。很明顯,IMF對全球重陷衰退比較擔心,歐洲、中國、日本經濟同時告急,該組織試圖啟動財政刺激來維繫復甦勢頭。筆者看來,適當、適時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提高生產和社會效率,無妨做一些,但是基建不能替代改革。不過如果無法啟動民間投資、促進內生增長動力,人為的增長無法持續,所以說到底改革才是硬道理。
德國經濟最近下滑跡象十分明顯,從領先指數到信心指標,從工業生產到出口貿易,經濟活動全面放緩。俄羅斯烏克蘭危機當然對信心構成衝擊,但是德國邁向衰退恐怕不能光用地緣政治來作全面解釋。德國儲蓄率甚高,精於出口,前幾年的增長旺景得益於歐洲央行「一個鞋碼適用所有雙腳」的貨幣寬鬆政策,更得益於出口,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機械與汽車的訂單。年中以來,中國、日本、東南亞、東歐的進口需求突然同時下滑,加上西歐市場從未復甦,德國增長前景堪憂。德國面臨衰退,對全球增長和歐洲內需當然不利,不過卻為歐洲央行推出進一步貨幣寬鬆帶來了希望。德拉吉在上周記者會上對QE計劃語焉不詳,是因為來自德國的掣肘。歐洲央行的購債計劃,是將各成員國的債務風險轉嫁到歐元區層面,信用健全、權重最高的德國自然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和成本,將不屬於投資信用級別的希臘、塞浦路斯債務納入購債計劃更令德國直面「毫無必要」的風險。但是德國經濟意外下滑,出口受阻,增加了該國對歐元貶值的期待迫切程度。相信德國在購債範圍和ECB權限上還會爭拗一番,不過對QE本身的立場未必像財政部長本周講得那麼決絕。
本周重要數據不多,焦點在上周股市拋售之後續反應。在美國,9月零售估計接近零增長,新屋動工和建屋申請均從上月負增長中擺脫出來,密支根大學消費信心指數高位略有回落;市場對聯儲褐皮書的聚焦點在關於工資增長的描述。在歐元區,德國10月份ZEW預計持續近期數據的暴跌態勢,歐元區8月工業生產退至零增長,CPI與上月持平。德拉吉週三講話,料沒有市場影響。在亞太區,中國9月出口可能出現雙位數增長,CPI降至2%樓下,市場同時猜測四中全會可能涉及的經濟政策。
本周記每週六刊出,闡述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