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7
食飯,有甚麼禮儀?
今時今日的家常飯,有禮儀嗎?
童年時,常到訪親友家,也常在他們家吃晚飯。親友家屬於大家庭,經常有近二三十人,甚至更多的親友一起吃飯的場面。所以會分頭圍尾圍的飯席,各一或二席;當中要分長輩尊卑,輩份高的先用頭圍晚飯,輩份低的就在尾圍才可以吃。那時,已習慣了分輩份吃飯的次序,覺得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之事。
至於在家中吃家常飯,是要先稱呼,例如有父母以上級數的長輩,先稱呼長輩,然後才輪到父母;如果有父母的親友,因為是客人,所以得先稱呼他們,然後才輪到爸媽,之後就向其他兄弟姊妹以概括一句「各位食飯」。平日,簡單的都要說「阿爸阿媽食飯,各位食飯。」最後自己才可正式動手拿起碗筷吃飯。又或者,如爸媽未入座,做子女就算坐了也不可以先吃,一定要等爸媽坐好才一齊舉筷。
如今,提起這些以往的禮節規矩,感覺是「恍如隔世」。因為,世移世易,習氣禮節大不同。因為隨口問過一些身邊人或朋友,原來這些年,已不常有人會這樣叫父母或客人名字,或「咁多位食飯」之語。一般都是拿起碗筷就吃了,而且一邊吃,一邊看電視,或看手機,交流不多。有些更理直氣壯說:「坐下來就吃了吧,幹嗎那麼多『規矩』?好麻煩….有心就得啦。」有心,是好,有心+有做,更好。
禮儀之舉,沒有說一定做就是對或好,即使是表面功夫,至少比連表面功夫都沒做或做不到,可能好少少,令長輩們感受舒服少少。禮儀畢竟是強迫不來的,但相信願意奉行去做,可以是每日修持一份尊重、謙卑及禮貌的「心」的「生活禮儀訓練」,以這份心,有可能衍生、延伸應用在其他行為方面。這特別對小朋友有幫助。
一家人同枱食飯,訓練子女先說爸媽吃飯,是培育尊敬之心的生活禮儀方法之一。其實,生活上行住坐卧所有行為,都是訓練或孕育優良禮儀的好機會好材料。
至於在公眾場所用飯,有些個人禮儀事,雖沒甚麼大不了,卻也反映個人禮儀素質形象。常注意到三件看來微不足道小事,但當事人可能犯了卻未必自知,或者知而不理,也未必有朋友會出言勸諫。有些話,就是不好當面說,卻造就了人家背後說。
事件一: 與筷子「親熱」。
有些人一起吃飯卻不用公筷,夾餸後更公然將筷子放入口內,又舔又咬。旁邊人看到可能已「反胃」。更怕的是這類朋友的熱情,硬要為你夾餸!看著,就即刻「飽」了….. 自己一個人時,都算了,有別人同枱食飯,還是考慮周邊人好。其實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習慣收歛,可減少外面吃到興起時露真性情。
在公眾場合將筷子伸入口內又吃又舔的動作,好聽的說就是行為豪邁不拘小節,難聽的講就是漠視別人感受。
事件二: 筷子當「牙簽」。
見過有些人,吃飯時,可能牙蓬被食物「攝」住了,竟然可以擘開口,用筷子當牙簽,當眾來「剔」牙。又有些人可能牙齒有點痛,以筷子一端來「碰撞」自己的牙,像是試圖以這樣的「撞擊」會令牙痛好過點。看著,或要輕描淡寫奉上牙簽,希望幫個忙。
事件三:以筷子當「指揮棒」。
是的,食飯時說到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也是人之常情;但一邊吃飯,一邊手持筷子來指著別人、或指手劃腳般,卻是不雅的動作。放低筷子才說,對大家都好。
人生Up to You工作坊系列《魅力‧形象‧品味Up!》Mei Lingx藍婷xRebecca Leung火速報名!
想在職場、情場無往而不利? 除了要懂得裝扮外,個人修養及品味都同重要,經濟通etnet生活副刊邀請到全城熱捧鑽石媒人Mei Ling、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藍婷及紅酒專家Rebecca Leung教大家如何可以內外兼備,人生活得更精采。
日期: 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時間: 7:00-9:45pm
地點: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9樓演講廳 (鰂魚涌港鐵站C出口)(地圖)
費用: HK$200
試酒會: 工作坊最後設有試酒會,由Rebecca Leung親自揀選美酒,參加者可以邊品嚐,邊互相交流心得。參加者於會場更可享有購買葡萄酒優惠,即場揀選心水美酒。
詳情及報名: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etnet/member/11401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