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6-12

兩個只能請一個,點解請佢唔請你?

  大學畢業生拿著相差不遠的畢業「入場劵」投身社會工作;學歷、條件、背景都差不多,當最後兩個只能活一個時,為甚麼請這個而不是那個?原來是有些潛在的「人心規律」的。

 

  曾經有人見工時,對負責面試的主管說:「我發畀你嘅電郵有履歷囉,你無print出嚟咩?我無印出來喎。」這位主管不得不搖頭,心想:這是甚麼態度?

 

 

 

  不少僱主都說,請人難,請個好人更難!有些年青人見工時態度「不在乎」、「唔憂做」;想做的,表現又不夠「精靈」,要不是心情緊張,就是欠缺符合條件的基本表現,令人「請唔落手」! 如果有些畢業生疑惑為何「學歷條件差不多,點解請佢唔請自己?」的話,不如掌握一些道理方法,但是道理方法是不可只聽完就以為自己「知道」,而是要「做」才可幫到自己!

 

  職場新鮮人的慣性思維是:面試要準備甚麼?要穿甚麼?要如何打扮?如何表達和表現自己?無錯,這是基本步,但是要擴大贏面,就要從對方,即僱主的立場去想,從而表現自己。如果畢業生換位思考,假設自己是對方,甚麼人才是你想請的呢?大家不妨以意念虛擬一下該有的表現形象,幫助自己想出表現的過程,那就更有把握如何去表現自己。以下是幾個實用的參考:

 

1. 如果你是對方,你會希望請一個怎樣的人?

 

  學歷文件是讓人知道過去發生的履歷和經驗。面試的人通常看了這些文件而有個概念,但不是真實接觸「領略」,重要的是當下與你「交手」所留下的印象。至於工作能力是未來事,因當下看不到,所以可說得漂亮;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表現,包括信心、衣著、態度、禮儀、理念、談吐技巧及表達能力。更重要是應事先了解該公司的背景。有些面試者連上網查看公司背景的準備工夫都懶得做,面試主管可能不出三分鐘就打發對方離開。如果你是請人那位,你都不想請個十問九不知、答案模稜兩可或表現生澀的新手吧?

 

2. 面試對答時,這些詞要忌用:

 

  面試過程其實是測試態度、處事能力、靈活變通能力和對工作的熱忱,當然也要配合公司尋找的人選條件!面試主管多數不欣賞對方問一句答半句、說話不夠「firm」、不夠信心或過分自信!切忌只答「係、唔係、有、無、得、OK、好、或者、可能」;切忌以「哦、喎、囉、啦、係囉、係呀」的助語詞;切忌用個鼻以「嗯」來作開始或單字回應;切忌表現到你的能力是甚麼都得和甚麼都可以。完全無想法、無提問的人,也難令人有深刻印象。不要怕說錯或恐妨對方不同意的觀點。

 

3. 學歷經驗條件差不多,兩者只能請一個,請誰?

 

  請個看來標緻、「good looking」的人是無可厚非、人之常情,因為有些工作崗位確實需要「presentable」的員工或「合眼緣」、「like」你的人做。如果想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就不要只靠過去發生的教育履歷或些許經驗,要靠的還有如何「呈現」及「表達」自己,有讓人「like」及對你有信心的「預設」。

 

  一般畀人「like」的條件包括乾淨的醒神髮型、亮目有朝氣的面容、妝容,懂得選和懂得穿合身的套裝、說話清楚有層次。順帶一提新鮮人,最好別老是穿純黑色西裝,不知何時開始,黑色套裝成了大學生圈子的「指定動作」;來面試的人,8成男女穿的都是千篇一律的黑套裝,未到半天已悶死了很多面試主管!偶爾才出現一兩個標青、有sense的面試者,就已經「先入為主」了。如果背景學歷經驗等「硬件」差不多,兩個只能活一個,多數人都鍾意請個具「比較好樣、順眼、合眼緣」的「軟件」。

 

4. 體諒面試主管都會疲累

 

 

  畢業生一天可能會見兩至三份工,但公司主管可能一天見很多應徵者,你說累不累?平平凡凡的表現,就得平平凡凡的印象,如果稍為有位表現突出的應徵者,令對方醒神的,印象就深刻多了!如何突出自己?可做些一般畢業生不敢做的事,例如不把自己當作職場新人,反客為主,主動握手,當正自己是有社會工作經驗的人來面見客戶,鋪排自己要說的話及重點。當然態度仍然要謙卑和尊重對方。要表現自然,背後是在日常生活下工夫,才能熟能生巧。

 

5. 別把自己當新人

 

 

  雖然明明是新鮮人,如何不把自己當作新人呢?這是要提早部署「播下種籽」的。那就是要在學生階段已訓練自己,與學系或其他人開會如上班工作會議般,訓練自己早點適應商務禮儀,眼神運用、用詞技巧等等。到將來見工時就對這些技巧毫不陌生,只要不陌生,就會減少緊張的心情,調整了好心情,就能做出好表現的事情。只要肯「做」,這顆種籽的威力可以很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