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5
小富由儉起
有調查發現,受訪在職青年逾85%有一項或以上的個人財務挑戰,若這真實反映普遍年輕人個人財務的情況,他們的理財心態,甚至價值觀,甚值得社會關注。
投資者教育中心500名18-29歲的在職受訪者中,86%有財務方面的憂慮,包括缺乏投資知識、置業困難、儲蓄不足等,更有約三分一受訪者有負債,平均負債3.7萬元,有7%更欠款達5萬元或以上!另約五分一持有信用卡的受訪者未能每月全數付清卡數,平均信用卡債務2萬。受訪者也沒有定期儲蓄的習慣,「偶爾」儲蓄的逾6成,而有近1成(8%)則表示全無儲蓄習慣。
年輕人負債、沒有儲蓄習慣等,自然造成財務狀況不理想。消費、儲蓄、負債三者息息相關,這令筆者聯想到最近荃灣一個新樓盤開賣,網上就流傳的一段文字︰「現在的年輕人不努力工作,整天就會抱怨社會不公,我有個朋友,白領,月薪8,000,大家且看看他怎樣用一年時間就買到豪宅。這年間,他上班坐巴士,自己煮飯;不去喝酒,不抽煙;不賭博、不唱K……省吃儉用。一年後,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用辛苦儲下來的7萬元,加上他爸爸給的993萬,終於買了荃灣豪宅……」
這段文字自然是戲謔香港樓價癲升,令年輕人置業夢難圓的無奈,而其中「成功需父幹」、「為甚麼老爸不是富豪」這種想法,年輕人自然也十分「啱聽」。不過,這「半杯水」理論不妨這樣看︰以上較儉樸的生活對青年是否過於苛刻?以一年這樣的生活,換來7萬元的儲蓄,是否值得去嘗試?何況故事中的爸爸可能是看到兒子這樣節儉,才願意出資支持他置業,否則,其父未必如此,所謂天助自助者。
近年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已變成了「置業」,他們的價值觀如此,社會固然應要負上一定的責任,但大家也有責任告訴下一代,人生除置業外,還有很多夢想值得去追尋,而故事中7萬元儲蓄與零儲蓄是否也有分別呢?
若7萬元不用來買樓,而撥一半或1至2萬元作投資,雖不一定會賺,但總算是可讓你有本錢在投資場上開始。若以每年4%投資回報計算,在複式效應下,5年後便會有逾40萬元進帳;即使完全不做任何投資,每年只儲7萬元,5年後也有35萬元,對普通年輕人來說,35萬元並不是個小數目。
我們會以「莫以善小而不為」勸人行善,同樣道理,儲蓄也莫以「儲少」而不為,都說時間是儲蓄和投資的好朋友,「小莫小於水滴,滙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聚成大地四方。」要改善個人財務狀況,應先從積極節儉,還有努力儲蓄開始。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