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5
無標準 怎評核
教育局決定今年全港小學都要考「優化版小三TSA」—BCA(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無論是小三TSA或BCA,既然教育局已決定推行,家長、學校不妨考慮正面回應,從而教導子女以積極態度,迎接挑戰;學校謹守「不操練」底線,才能化解矛盾,共迎挑戰。
本欄曾指出,TSA這類評核的工具原本中性,但若學校、家長,甚至社會「篩選」或「分出優劣高下」的觀念一日不變,操練文化便一日都會存在。家長「望子女成龍」心態作祟,唯恐子女輸在「起跑線」、「跑道」上,於是不惜催谷子女,蔚然成風。
教育局多番強調TSA只是檢視教學成效的工具,與個別學生、學校的評價無關,但始終未能釋除家長對「操練」的疑慮。在這問題上,一方說試題會愈出愈深,影響教學,評核會繼續異化,又再造成操練文化;另一方則堅稱有信心不會出現弊端,各有立場,以上情況日後會否出現,須拭目以待。但作為校長則應嚴守「不操練」底線,同時勉勵師生,當BCA「不存在」。
師生態度上,考BCA應像學校賣旗,賣旗不會預先「操練」,以求得較多善款;考BCA也不必像學校開放日的表演般,要準備充足,從而排練出完美的演出和表現。
即使學校決定不考小三BCA,若學生升不到家長心儀的中學,他們也不會送子女入讀那間小學,考不考BCA似乎不會是大部分家長選校的考慮,試問現在有哪一間學校不以校外橫額、學校網頁或其他途徑來標榜自己升中派位的佳績?
子女不考BCA,不代表日後不需考其他試。人生根本就是一場障礙賽,充滿挑戰和考驗,只要平常做好準備,總會有用,那些「準備」是否就是「操練」,見仁見智,但不是有人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嗎?
大家可以不讓子女操練,但其他同學有操練又如何?即使其他同學,甚至全校學生都不操練,其他學校你又可控制得到?只要有一間學校,甚至一個學生繼續操練,這種操練文化仍將擴散。雖然全港官立小學將帶頭不購買TSA補充練習,但狂做補充練習是否又與TSA有必然關係?只要學校、家長、社會的觀念不改,相信操練依然,只是名目不同,不如學校嚴限家課量,讓學生做功課及進行課外或學習活動,為甚麼部分教育界人士似乎忘了初衷?
以消極的方法逃避、抗爭個別評估工具,不如教子女、學生勇對挑戰,才是較可取的態度,因為避得過小三TSA(或BCA),你認為子女、學生會怎樣看日後的DSE?若有機會,他們又避得過劍橋、哈佛、清華等知名學府的入學試嗎?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