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8-03

《上海女大學生包養價格表》的啟示

  近日網上盛傳《上海女大學生包養價格表曝光,憑你實力能包哪種?》的「網絡新聞」。文章繪形繪聲羅列包養大學生每年所需費用。

 

  上海外國語大學:8萬~13萬;上海大學:7萬~10萬;上海理工大學:6萬~9萬;上海師範大學:5 萬~8萬;上海商學院:4萬~7萬;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3萬~5萬;上海中體職業技術學院:2萬~3萬;上海音樂學院:10萬~15萬;上海戲劇學院:12萬~17萬;尚有兩欄分別為20萬~40萬和30萬~50萬的類別院校名稱被遮掩,不得而知。總之,「生活費」多寡依院校知名度而擬定,院校越出名,所需費用也越高。帖內還附「上海各大高校二奶(二爺)總代理」丁同學的名片一張,電話及電郵齊備。

 

  《包養價格表》一出,便憑其惹火標題吸引了大眾的眼球,接著便是鋪天蓋地的網絡轉載和網友討論。評論內容無非是批駁「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或是慨歎金錢世界的現實,支持個人選擇的自由;更有人戲謔地表示:「現在看來名校文憑還是蠻有用的」…… 可是筆者發現,眾多的評論之中,甚少有人以帖子是否真實作為分析的重點,正是主流社會對信息「求快、求怪、不求準確」的病態心理作祟。

 

  國內電訊業包袱較少,近十年的電訊發展速度堪比發達國家,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互聯網科技應用、覆蓋深度比之香港的更為優勝。正是國內高度滲透性的互聯網應用,徹底顛覆了大眾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信息的發放源頭已由報章、電台,電視台等媒體,擴散至群眾團體、商業機構、甚至個人, 也改變了一般國民接受資訊的習慣。

 

  從正面看,多維訊息來源,打破了訊息發布的壟斷,為大眾提供了更多更快的資訊;但是良莠不齊的信息源頭,降低了訊息整體的準確性、真實性,分析深度也大打折扣,說得更嚴重一點,利用互聯網惡意散播虛假消息的破壞力也被槓桿化放大。

 

  在前互聯網時代,大眾媒體肩負的主要責任,包括篩選有用的訊息並甄別訊息的真實性,所以市民一般不會質疑具公信力的媒體信息。時至今日,「路邊社」幾乎取代《路透社》成為網絡上的主流消息來源,如果市民對「互聯網新聞」仍抱有照單全收的心態,便很容易墮入各種陷井。

 

  如只將《上海女大學生包養價格表》作為噴飯供酒的話題無傷大雅,但對互聯網中的訊息則需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了。

 

  上溯數年,內地網上流傳一則消息:漢城國立大學「朴芬清教授」聲稱「孔子是韓國人」,即時引起國民譁然,幾乎釀成外交風波。後經查實該大學根本就沒有叫「朴芬清」的教授,(「芬清」很可能是「憤青」的諧音)所謂的研究也是杜撰的,但其煽情的「殺傷力」已見一斑。

 

  從沙士期間,網上謠傳香港將宣布成為疫埠一度引發糧食搶購風潮、煲醋消毒論;到金融海嘯期間,東亞銀行的擠兌風波,甚至年前新疆維吾爾族的騷亂事件都不同程度上遭受互聯網不實信息的蠱惑和煽動,可見不實的互聯網訊息足以破壞社會的穩定。


  筆者孤陋寡聞,提筆前上網搜索不曾聽聞的「上海中體職業技術學院」的資料,學校的網站沒找到,搜索結果卻被這則「新聞」淹沒,可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審視網絡資料實在需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遇刺案,你認為事件對年底美國大選起多大影響?► 立即投票

更多上海觀察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