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1-09

香港人口增長速度需要填海造地嗎?(公民起動 何秀蘭)

  發展局日前發表開拓土地供應的建議,當中包括在維港水域以外大型填海,如填平長州和坪州之間的海床連接兩個小島,甚至暗示可將離島與主要公路系統接駁,配合由填海而來的土地發展為大型住宅區域。公眾對人為填製島嶼嘩然,紛紛表示以發展新界土地代替填海。但在討論如何增加土地之前,應首先檢視當局估計於2039年人口增加至890萬,以至須要增加1,500公頃土地的推算從何而來。

 

  其實在過去二十多年,香港居民的生育率一直偏低,出生嬰兒數量不足以補充死亡人口。理論上,每一千名女姓須誕下2,100名活嬰,才可將人口數量維持在穩定水平,但據政府在2010年7月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過去20年最高生育率在1994年,每一千名女姓才不過誕下1,355名活嬰,在2003年低潮,只有901名嬰兒出生;從2014年到2039年,出生率只維持在936至1,023名嬰兒的水平。生育率之低,根本達不到穩定人口的更替水平,除非香港特區大量吸納移民,否則,不會有推算之中增加的190萬人口。

 

  由2012年至2039年只有二十七年,期間增加190萬人等於每年吸納70,000名移民。現時每年約有35,000名港人內地子女和配偶來港,我們有責任促進家庭團聚,盡快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另外的35,000個名額,港人應可選擇吸納移民的類別,或選擇減少名額,甚至讓香港人口逐漸降低;而80年代從內地大量來港的單身男性相繼年長,可以預見跨境婚姻和申請來港的子女配偶將隨著這批移民日漸年老而減少;相對而言,政府將接受更多非因家庭團聚來港的移民,但政府並無就每年吸納35,000名或更大數量的非家庭團聚移民政策諮詢港人。特區的人口政策從未經過完整深入的討論,但特區與中央政府卻以行政措施增加輸入移民,急速改變香港人的文化身份。

 

  1999年終審院就居港權的判決引致人大釋法,當局聲稱判決可令香港人口急增167萬,不惜用分化社會的手段鼓動歧視新移民,令不少市民支持政府摧毀法治,公然不守法院裁決;2011年,政府和部分政黨重施故技,以大量留港滿七年的海外傭工可即時成為香港居民炒作成選舉議題,挑動市民恐懼,但暗裏卻預計在2039年前吸納大量與香港沒有家庭連繫的移民而不作諮詢,市民完全沒有機會就移民政策表達意見,當局沒有問公眾是否同意人口大幅增加,亦沒有與公眾商討吸納移民應持的標準。政府三刀兩面的手法陰暗得令人背脊發寒。

 

    土地應為民所用。而香港可接受多少移民,那些類別移民為優先,都應該由市民參與決定,不可由兩個政府幕後操盤。社會應爭取與政府講清楚人口政策,再以人口推算和各階層可負擔的住屋須要為開發土地的基礎,切勿讓政府胡亂破壞環境和香港的文化身份。

 

《公民起動主席 何秀蘭》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

更多政治擂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