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4-14

現代版「為奴十二載」

  常言道「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但在香港,把六月改成三月或者四月,在香港同樣適用。最近一段時間天氣十分陰晴不定,乍暖還寒,前一天還是陽光普照,後一天就可能暴雨傾盆,讓嶺南的春天愈發潮濕。前不久,在黑色暴雨襲擊之下,九龍塘高級商場的頂棚被暴雨壓垮,醒目網友立刻發揮無限創意將此稱為港版「水舞間」,戲言此景幫大家省了過海到澳門的船票。

 

  落雨又潮濕的天氣,最好的娛樂方式就是躲入戲院看一場電影。在香港,你永遠不愁沒有好電影看,由於自由的氛圍和嚴格的分級制度,國外大片總能更多更快的讓人一睹為快。

 

  最近所看的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為奴十二載》(港譯為《被奪走的十二年》,但始終覺得內地版譯名更貼切)。很難想像在距今一百多年以前,奴隸制度仍然存在的美國,一個受過教育、受人尊敬的已婚小提琴演奏家,作為合法擁有自由權的公民,僅僅因為黑人的血統和膚色,就會被人誘拐,當做奴隸肆意販賣。羅門•諾瑟普將自己的經歷寫出來,電影就是根據這個真實故事改編,由於其真實性更讓人倍感唏噓。

 

  在電影中,有一個關於華盛頓奴隸市場的細節,令人觸目驚心。原本來自不同背景的黑人,不論姓字名誰,一律被奴隸主重新改名後被當做畜生一樣站成一排,任由奴隸主和買家討價還價,女的多被當做家傭,男的多被當做苦力,即使骨肉分離,在奴隸主嚴重也不過就是睡一覺就能忘記的事,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黑人只是財產,再無更多價值。還好,男主角最終可以在多年後回家,儘管滄海桑田,但家人的熱切淚水還是能洗刷心靈的創傷。

 

  如果說現代也有類似《為奴十二載》的故事,你相信嗎?

 

  「脫北者」大家就聽得多,也有很多介紹他們的書籍,比如芭芭拉•德米克的《我們最幸福》。「脫北者」是指從北韓逃出到其他國家包括韓國的人,這些人均是主動從北韓逃出,但我最近才知道,有一個團體叫做「拉北者」,與《為奴十二載》情節類似,這些人是被誘拐和綁架到北韓的,其中有韓國人也有日本人。據說有些日本人被綁架到北韓後,與家人音信隔絕,被重新起了當地的名字,在北韓擔任日語指導等工作,接受各種訓練並像當地人一樣宣誓效忠金日成。某種程度上,他們的遭遇也與奴隸類似——被綁架,重新起名,與家人隔絕,從此人生完全改變。

 

  奴隸制度也好,「脫北者」、「拉北者」也好,人類的苦難似乎永遠都是一由部分同類帶給另一部分自己的同類,難怪《聖經.創世紀》中,該隱誅弟揭開了人類互相殘殺的序幕,而上帝看到人類敗壞的行為才決定用大洪水消滅人類,於是有了諾亞方舟的故事。關於這個傳說,剛好也有一部電影可以一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更多羅湖橋兩邊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