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09-01

「購物天堂」要轉型

  一向以來,香港被雅稱為「購物天堂」。中外遊客喜歡在香港購物,香港店鋪售賣世界各地不同特色貨品,由國際頂級品牌至地方特色的小商品。由於香港採取低稅率政策,在香港出售的大部分商品都不徵稅,貨品價錢相對低於其他地區,吸引力因而大增。

 

  在香港購物、不論是貨品種類、價格還是服務,都是世界知名。加上香港的零售店鋪每年都有多次換季減價的促銷,為顧客提供額外優惠。香港的服務員大多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服務以客為先,令旅客享受愉快的購物經歷。

 

  這十多年來,香港可說已成為內地遊客出境購物的首選地。自2003年7月香港對內地開放自由行後,內地遊客赴港更加方便,數量不斷攀升,2013年已超過4千多萬人次,而購物則成為赴港旅遊必不可少的行程。香港立法會秘書處公佈的最新《研究簡報》顯示,在自由行實施不久的2004年,內地遊客赴港購物消費約為270億元人民幣;到2013年,這一消費額已激增至1700億元人民幣,10年間大漲6.3倍。

 

  可是,在消費金額不斷增長的同時,內地遊客在港的消費模式也相應有了變化。自由行開放初期,內地遊客在港購物給人的印象,乃是一擲千金購名牌,以及在奢侈品店鋪排長龍,但曾幾何時,內地遊客的消費便逐漸由高檔變為中檔,奢侈品如今已不再是內地遊客主攻的唯一對象。

 

  目前,在港消費的內地遊客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離香港較近的城市如深圳、廣州等,主攻日常用品;另一類是路途較遠的遊客,一般在港停留數日,多會購買數件奢侈品以及多件護膚品、金飾和電子產品等中檔消費品。有關調查顯示,化粧品及護膚品、食品、藥品及中藥是自由行旅客最喜愛購買的;高端消費品,如名牌手錶、珠寶首飾、皮革製品等多為在港停留數日的自由行遊客所購買。

 

  但如今情況又有了新的改變。據香港青年協會的「青年創研庫」今年6月訪問了570名訪港旅客,結果發現,47.2%受訪旅客表示會花最多時間在遊覽觀光,表示會花最多時間購物的僅佔14.4%;研究又顯示,28.4%受訪旅客最有興趣買旅遊紀念品、其次是衣服、化粧品、食品等中價產品,有興趣買名牌貨和珠寶首飾者只佔17.5%。

 

  出現這種情況,也許由於內地消費者愈來愈喜歡利用互聯網通過「海淘」(指直接在外國網站下單購物,商品通過國際物流或轉運公司郵寄或快遞)方式購物。雖然當中不時會發生問題,例如商品質量無法保證、甚至可能假冒、無法退貨等,但好此道者仍趨之若鶩。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預測,內地「海淘族」人數將由2014年的1,800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3,560萬人。而經海淘交易的規模將由2014年的1,5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18年的10,000億元人民幣。

 

  無論如何,以「海淘」方式取代赴港購物的內地居民會愈來愈普遍,既能送貨上門,又何必勞心勞力赴港?香港不再是「購物天堂」,背後折射出的是內地居民消費理念與購物體驗的轉變,令到內地客消費佔1/3的香港零售業提早進入嚴冬。看來香港這個「購物天堂」必須轉型,否則經濟前景堪虞。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機場日前電腦系統故障,航班資料僅靠手寫白板,有旅客錯過航班感到失望,你認為機場處理手法是否妥當?► 立即投票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