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0-15

屠呦呦與青蒿素

  2015年的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有三人,其一是美籍的愛爾蘭裔寄生蟲學家威廉·塞西爾・坎貝爾(William Cecil Campbell),其二是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大村智,他們二人獲獎理由是因為共同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的新療法。第三位獲獎者是中國的屠呦呦女士,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而獲獎。

 

  屠呦呦是1930年出生,現年85歲,浙江省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這些抗瘧藥拯救了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她是於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1969年1月,她被任命為總理周恩來組建的北京中藥研究所523項目組的組長,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和配方的搜尋與整理。她領導的工作團隊希望在中國傳統醫學尋找對抗瘧疾的物質,查閱大量古代醫學典籍,察訪民間藥方,拜訪各地在世的老中醫,用5年時間篩選4萬多種化合物和草藥,最終鎖定從青蒿中提取抗瘧疾藥。

 

  據說初期的提取有效成分失敗,因為當時的中藥方劑都需要煎煮,而高溫會破壞青蒿素。其後屠呦呦在晉代名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發現另類提取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因而獲得靈感,改用較低溫的水搭配乙醚來萃取黃花蒿,經過一系列純化,獲得了青蒿素。

 

  青蒿素是誰先發現,曾引發爭議,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被認為是關鍵。可惜其貢獻在中國大陸40年都沒得到公認,國內一向視她為「三無教授」,指「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歷、無兩院院士頭銜」,她獲得諾貝爾獎後,引發社會對中國大陸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

 

  另一個問題是,屠呦呦的獲獎,能否使中醫和中草藥在世界吐氣揚眉?西醫界不乏酸溜溜的評論,例如指她的成功具有偶然性,其篩選方法效率極低,又缺乏科學性,不過是「瞎貓撞著死耗子」的運氣。不少西醫始終認為中醫仍是扶不起的阿斗,其核心理論幾千年來都是一樣,診斷方法幾千年也沒有多少長進,診病不外是切脈、察言、觀色,許多病因都無法弄得清楚,只能大而化之說甚麼陰陽不調,總之是固本培元便萬無一失。可惜是今日的中藥多的是騙人的假藥,且其成分複雜和含量不確定,療效也不確定,通不過現代科學方法的檢驗。只能當作健康補品。

 

  總之中醫一向是良莠不齊,不少裝神弄鬼、欺世盜名之徒混雜其中,既有神醫,又有氣功大師,加上算命先生、風水先生都來參與,很難令人尊敬。如今屠呦呦的獲獎,等於說中藥得到西方醫學界的高度評價,令人或對中醫另眼相看。但不可不知,屠呦呦是西醫出身,其研究可說是中西醫結合,對中藥作科學化的研究,並不符合傳統中醫「天人合一、辯證論治」的特色。

 

  難怪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在微博上的預感驚人:「看到屠呦呦教授榮獲諾貝爾獎的特大喜訊,非常激動,同時也預感到江湖上一場血雨腥風空前慘烈的超級大撕殺即將拉開序幕。」說得太嚇人了,但中醫今後應如何自處,走一條怎樣的路,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