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5
中港關係如陰陽互補
中港矛盾近期成為社會焦點,一直力倡中港融合的特首梁振英,首次在立法會上,用了四十五分鐘闡述任內施政方向,卻花極大篇幅談及他對香港與內地關係的看法,開宗明義講到內地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他一方面強調自己十分重視自由、人權、民主、法治等核心價值;另方面又指香港過去和未來的發展,一直依靠著中國內地龐大的腹地,謂「內地為香港提供資金和人才的出路,也為香港的經濟轉型提供契機。」
表面看來,本港經濟對內地的依賴與日俱增,中港經濟關係更緊密發展勢所難免,但這並不代表香港經濟沒有自己的模式,完全以內地經濟發展為依歸,而有關金融、商貿、專業、物流服務是本港經濟重點,有異於內地。香港最大的優勢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商業中心的地位,這是內地制度所難以企及的。只是香港的成功不應只看經濟,還要看經濟背後的政治和文化生態,包括香港的核心價值。
中央看香港,一向只將香港當作經濟動物,而不肯認受香港的核心價值。1994年回歸前,當時的港澳辦主任魯平已警告香港不應變成政治城市,謂「香港總有一小撮人幼稚地認為,他們可以把香港變成政治城市,在政治上影響大陸,但總不瞭解香港對中國的價值在於香港的經濟價值。如果香港真的變成政治城市,那它對中國的價值就不是積極而是消極的,那就是香港的災難。」
當時的港督彭定康反駁魯平,謂「不應該將香港看成一個經濟實驗室,香港是一個生氣勃然,有多種不同政治及社會理想的城市。」而最能理解這個特色的,莫如回歸前的政協主席李瑞環,他於1995年促請大家理解香港的價值,不要將香港積存的優點改變。他以宜興茶壺為例,謂「一個上百年的宜興茶壺﹐其價值在於累積的茶垢﹐如不清楚其價值﹐誤以為茶垢乃污跡﹐將之刮去﹐這茶壺便失去其價值。」
可以說,香港的獨特性,香港的存在價值,正是英國人留下的,這些類似宜興茶壺的茶垢。可惜特首梁振英的識見,顯然遠及不上李瑞環。他在立法局高度強調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自治」,是按《基本法》實質規定的高度自治,「不是其他形式或內涵的自治」,又教誨港人發展香港與內地關係,要「有守有為」, 似是暗示他會按照中央指示辦事,甚至不惜抹除香港本身的獨特性。
本文自然不是要鼓吹「反中亂港」,港人回歸後若要「反中」等於搬起石頭去砸自己的腳。但中港關係在「一國兩制」的理念下,也決不是「上行下效」式的協調,倒不如說是易學上的陰陽互補,中方是陽,香港是陰。陰陽不重主從,而是需要合作,因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能互補,就會陰陽失衡,毛病百出,只有陰陽協調,才能風調雨順。至於如何陰陽互補?《黃帝內經》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活」的警語,也就是陰氣要平和,讓陰不受損,陰能抱陽,陽氣才不會外洩;而陽能秘固,指陽能為陰藏,因而陽能濟陰,陰血自能運行全身。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