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5-24

漣漪效應與最低工資

  甚麼是「漣漪」﹖陳百強有首歌叫《漣漪》,是1982年的金曲,鄭國江填詞,歌詞開首是:「生活靜靜似是湖水,全為妳泛起生氣,全為妳泛起了漣漪,歡笑全為妳起……」。漣漪是水面被風吹起的波紋,「漪」正是水的波紋,「漣漪」出自《詩經˙魏風》的《伐檀》:「河水清且漣漪。」

 

  所謂「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寫的是風乍起輕掠水面,本是平靜的一池春水,微微泛出漣漪,出自南唐馮延巳一首《謁金門》詞:「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間引鴛鴦芳徑裏,手挼紅杏蕊。鬥鴨闌杆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表面上寫景,實則借用自然景物刻劃女子內心的波動,幽怨、孤獨與無奈。

 

  如今的「漣漪」,已成為形容心理的细微活動,出現了所謂「漣漪效應」,而且分別有心理解析、社會解析和經濟解析。心理解析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寧(Jacob Kounit)提出,指有群人看見有人破壞規則,而未受懲罰,他們會加以效法,情況一如向一湖平靜的湖水扔一塊石頭,泛起的水波紋會逐漸波及遠處。

 

  至於社會解析,「漣漪效應」指小的事件或會演化成大的危機,若能及時處理,可令漣漪柔化﹔否則若是協調失效,漣漪持續震動,向四周擴散,則「漣漪效應」會成為「潮湧效應」,引起社會波動,以至一發不可收拾。

 

  若是經濟解析,「漣漪效應」就變成「衰減效應」,是指技術、資訊、經驗和新觀念等,在經濟區域間擴散傳播的過程,其能量不斷消耗,速度逐漸降低、影響逐漸減少,有如池塘擴散的漣漪一樣。

 

  總之「漣漪效應」,可大可小,漣漪會擴大,也可縮少,視乎遭週的環境而定。像最近本港就最低工資的水平訂定,惹起激烈爭議,其中便有所謂最低工資會惹起漣漪效應的說法,成為焦點。本港最低工資實施已有一年,現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就調高最低工資幅度作出建議,希望可由現時最低工資28元調高至最高限度的35元,但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則提出最低工資24元,並引入「漣漪效應」,指會有五成僱員加薪。

 

  其實因最低工資引發的「漣漪」,既有「加薪」的漣漪,也有「加價」的漣漪。有報導指近日本港食肆大幅加價,不理會食材價格回落,正是食肆東主將實施最低工資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自最低工資實施後,不少食肆東主大吐苦水,指招聘人手日益困難,慘淡經營云云。

 

  無可否認,最低工資導致行業洗牌,首當其衝是議價和轉嫁能力不高的中小企。在工資相若的情況下,勞工自會湧向較吸引的工種,若第二波的最低工資再上調,洗牌期定會延長,而市場規律是汰弱留強,中小企恐怕不是大企業的對手。

 

  現時當局正就最低工資展開檢討,勞資雙方為第二個最低工資水平展開激烈的拉鋸戰,如今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究竟因最低工資實施而來,還是與租金標升有關,抑或兩者都帶來經營壓力﹖看來「漣漪效應」方興未艾,風物長宜放眼量,香港需要的漣漪,還是愈少愈好。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親子溝通】怪獸家長原來都有呢啲通病!相處有一件事切忌?► 即睇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