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2022-04-20 16:58:11

社企要擴大效益,除了Scale Up、Scale Out,還可以Scale Deep?- 鄭健成

  • 豐盛社企學會

    豐盛社企學會

    貢獻專業,推動創新實踐,轉化城市

    豐盛社企學會成立於2011年,是香港首個以知識型義工結合而成的非弁利組織,旨在召集各界專業人士成為義工,以知識和經驗推動香港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的發展。 我們籌辦的活動,涉獵政、商、社、學、民等各界別,主要舉辦活動包括:十一良心消費運動、社創校園、豐盛學院、使命商道,讓香港社創得以在各界深化扎根,同時着意創建一套可以落實執行的意識體系,以知識推動社創實踐,以社創轉化城市文化。

除了業界過往主張的擴散效益和擴大規模,深化效益亦可是使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發展方向。

 

  社會創業家的初衷當然希望所創辦的社會企業能以財務自足的營運模式,持續地關顧受惠群體或回應社會需要,但不少社創家的目光不止於此,當界別已經走進了社會企業3.0 (1)、「從好到大」的階段,業界一直討論社企可以循哪個方面發展,才能令整體社會效益最大化(Social Impact Maximisation)。

 

  我們大概可以從The J.W. McConnell Family Foundation於201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2找到一些啟示。除了業界時常提到的擴散效益(Scale Out)(3)及擴大規模(Scale Up)(4) 發展模式外,報告還提出深化效益(Scale Deep)模式,意思是通過影響大眾故有的想法或文化根源(Impacting cultural roots),從根本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或待遇,間接減低社會成本。

 

  深化效益牽涉大眾固有的意識形態,雖說是以上三者中最難達成的(因有約六成人是跟隨主流意見(Socialising Mind)(5),香港的社企多年來卻一步一步推動這種變革。

 

社企深化效益(Scale Deep)的實際案例

 

  就業融合型社企搭建了一套賦權系統(Empowering system) (1),重塑了市民大眾對弱勢群體的固有看法:過往身心障礙者或輪椅使用者等殘疾人士,往往給人的刻板印象是需要別人照顧的服務接受者;但經過多年像愛烘焙餐廳及大同企業等社企的努力下,大眾開始認同殘疾人士的能力,他們的角色亦漸漸由收取者(Takers)轉為能提供專業服務的給予者(Givers),就業能力提高,變相亦減少了社會用於照顧服務的經濟開支;2014年有報章以《豐盛車房「英雄本色」已救三命》 (6) 為題,報道「救人車房」的邊緣青年學徒於八年間先後救了三個生命,改變大眾對邊青的印象,更彰顯無能者的大能。

 

  近年新晉的社企亦不乏以深化效益方向發展的案例。Retrovert及Ways Out Hong Kong分別以經營二手時裝及廚餘首飾品牌,聘請單親媽媽擔任模特兒、工作坊導師等不同崗位,讓她們能同時兼顧家庭與個人事業,打破女性只能照顧家庭而必須放棄個人發展的非此即彼二元觀念,同時釋放她們的勞動力。瑜樂伽教室及伙虹健康中心則分別向樂齡人士提供流行的瑜伽課程,及為肢體殘障人士設立無障礙健身中心,讓社會人士以至長者及肢體殘障人士本身,重新反思植根他們多年的負面角色定型,促進這些群體的身心健康,間接減低了社會需承擔的醫療開支。

 

轉化理論在推動深化效益中的應用

 

  整體業界要推動深化效益,The J.W. McConnell Family Foundation發表的報告2提出需要投放時間及資源推動「轉化式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所謂「轉化式學習」,是由傑克.麥滋羅(Jack Mezirow)在1990年提出,指出成人知性成長的突破,是察覺自己的盲點或偏見,從而修正和擴闊自己的框架,建立多角度視野和多層次解讀問題的能力。這正正跟紀治興博士太平紳士於2014年發表《Social Enterprise》一文中已提出推廣社企要以「知、明、信、行、慣」的集體轉化路綫圖為操作進路的想法不謀而合。

 

  報告亦提出先要社創家做到內化(Internalise),方可有效推動普羅大眾反思一些習以為常的做法,並列出了幾個社創界可實際執行的「轉化式學習」模式,包括本港業界正努力推動的導師/教練同行(Mentorship)、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及分享反饋與評估成效(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等。

 

  要達到深化效益,除了需內化社創家,當然還得推動整體社會的轉化;紀博士一文亦正好補充了過程中所需的三層操作,即:上層的論述、中層的起動和底層的體制化。上層的論述包括倡議以社會投資回報來量化效益等論述(rhetoric);中層的起動,包括鼓勵不同專業人士成為「知識型義工」,親身的參與和體驗能為行動者帶來深刻的文化衝擊;底層的體制化,則使個別活動成為有組織的慣例,包括定期邀請商企參與良心消費、建立社創知識體系、進入體制教育學生及推動社會創業。

 

  這種化理念為行動、以習慣改變社會的社會創業運動,能建立本地的公民意識(Active Citizenship),有利於深化社會效益,實在值得本港業界持續推廣!

 

(1) 社會企業3.0由紀治興博士太平紳士於2014年CUP Magazine專欄《Social Enterprise》中提出。根據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數字,截至2020年5月,全港共有666間社會企業。

 

(2) The J.W. McConnell Family Foundation於2015年10月發表的報告《Scaling Out, Scaling Up, Scaling Deep: Advancing Systemic Social Innovation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es to Support it》

 

(3) 上列研究提出擴散效益(Scale Out)是通過拓展相同或相似的業務,擴散出更大社會影響(Impacting greater numbers)。

 

(4) 同一研究提出擴大規模(Scale Up)則通過壯大原有業務規模,影響原有法例或政策(Impacting law and policy)。

 

(5) 羅拔.紀勤 (Robert Kegan)提出的《成人發展理論》

 

(6) 東方日報 於 2014年 4月 29日的報道《豐盛車房 「英雄本色」已救三命》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