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18-03-06 10:56:53

十年如一日 香港社企方興未艾

  •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十年如一日」 可以有不同解讀,這裏是想突出過去10年香港社企發展風起雲湧,多姿多采。但10年轉瞬過去,置身其中者,恍如過了一日,既興奮莫名,也感慨良多,重要的是能否總結經驗,放眼未來。下一個10年,肯定有更大的挑戰,也將會對香港社會有更震撼性的影響。

 

  究竟目前有多少家社企?坦白說,並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估計,2008年大約有220家,2016年增至610家,增幅近兩倍,而這數字包括很多由政府資助的社企項目,由志願團體(慈善機構)負責營運,其中不少已結業或停止運作,但並沒有機制要求它們主動呈報,結果仍留在名單上。筆者嘗試親自致電給30家在名單上的社企,發現超過四分之一已停止運作。

 

 

  然而,有不少社企(包括新創的及運作多年的)沒有向有關方面登記,為數多少實難以估計。筆者粗略估計,2017年的社企總數大約在500至600之間,反映過去10年增長確實不少。

 

  一直以來,估計社企數目屬「義務」性質,意思是這並非官方統計,而團體也沒有經費來進行有系統地核對,結果是絕不科學,可信性成疑。10年前,這個情況還可勉強接受,時至今天,公眾需要一個更可信賴的統計。

 

創業精神更重要

 

  所謂「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運用創業精神來解決社會問題。10年前,政府已開始重視及資助社會企業,做法是邀請志願團體及慈善機構申請種子資金來創辦社企,最高資助額達300萬元,一般都獲批數十萬至100萬、200萬元不等。這些社企絕大部分是「社企項目」,意思是所屬團體下設的一個獲得社企資助額的項目,絕少正式成立一間公司來運作。嚴格而言,社企項目不能稱為「企業」,說它們是社企實有誤導成分。總之,政府一直以來便是用資助方式成立了數以百計的社企。

 

  10年前,一班來自商界及社福界的人士覺得這個做法甚為不妥,要真正推動社企發展,關鍵在於創辦人是否有創業精神。一般NGO 成功申請到政府資助,往往就委派一位社工去執行有關項目,但社工的訓練與專長與創辦社企相差甚遠,結果大多用罄政府資助後就難以持續經營下去。該班商界及社福界人士於是發起成立一個組織「社會創業論壇」(Hong Ko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鼓勵及推動社會創業精神。他們深信,要先有社會創業精神,社會企業才會茁壯成長;相反,光是用政府資金,造就一些社企項目,實有點揠苗助長的味道。過去10年,香港社企有長足的發展,與社會創業精神的發揮有莫大的關係。

 

  由於「社會創業論壇」的倡導,由私人出資創辦的社企大幅增加,從十年前政府資助與私人投資興辦的社企90對10 之比,至今已變成約50對50之比,更重要的,是私人出資創辦的社企表現得更有活力、更有創意、更能做到自負盈虧,一些比較矚目的例子包括:銀杏館、公平棧、黑暗中對話、鑽的、要有光、仁人學社等;展望未來,私人創辦的社企,肯定會成為本地社企發展的生力軍。

 

孵化器遍地開花

 

  過去10年湧現了各種不同形式的社企創業計劃比賽,主辦者包括政府、大學、商業機構、平台組織等,其中參加者最多的是一年一度的「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由民政事務局贊助,香港中文大學主辦,對象是全港各大專院校的學生。

 

  同時,期間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社企孵化計劃及所謂「加速器」,旨在孕育社企的創立及成長, 吸引不少年輕社企創業者參加,特別是從2015年「社會創新及創業基金」創設以來,多個孵化計劃獲得資助,進一步增加不少機會,讓有意創辦社企人士得到鼓勵及支持。

 

  這兩方面的發展大大促進年輕人對社企的認識及參與,姑勿論其計劃最終能否演化為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在過程中足以令他們更關心社會議題,嘗試親自設計解決方案,對學習與成長都有極大的脾益。

 

  香港號稱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但是一家私人創辦的社企若要融資100萬、200萬港元,可說是苦無門路,政府多個支持社企的基金都只是提供無償資助,而不作投資或貸款,10年前如此,至今也一成不變。

 

  其後「社會創新及創業基金」出台,本以為會有點「創新」,但結果仍只是提供資助。雖然基金成立之初,確實諮詢過業界,考慮為社企提供貸款,但諮詢對象主要是NGO,他們異口同聲大表反對,甚至表明若將資助改為貸款便不會申請,最後政府「從善如流」,繼續只用資助形式支持各種社企項目,失去了一個突破社企融資困局的機會。

 

  反觀英國,當局很早便察覺到社企融資的重要性,先後設立多個不同形式的基金為社企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並提供不少稅務優惠鼓勵私人投資社企。當前香港最需要的是一些中介機構,例如「社企投資會」(Social Investors Club)為社企提供資金(包括股份投資及貸款)。

 

共益企業席捲全球

 

  經過十數年的發展,社企已在香港生根,並正茁壯成長,數目至今不算很多,即使再過10年,總數在整體經濟中仍將微不足道,但全球社企發展的經驗顯示,社企影響力不在於數目多少,而是帶出一個重要訊息:自負盈虧的企業一樣可以同時實現社會使命。

 

 

  近年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深刻反思,與社企的示範作用有莫大關係,特別是所謂「共益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的興起,已在美國、歐洲等地風起雲湧,形成一個席捲全球的企業改造運動。共益企業是主流的牟利性企業,但與傳統的企業不一樣,它是在照顧股東利益的同時,兼顧其他持份者的利益,通過其核心業務及能力,創造對社會或環境生態正面的價值。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有種生活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