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2015
貨幣戰爭
幾年前,曾有一本中文暢銷書叫《貨幣戰爭》。那書在筆者看來是金融小說,在陰謀論的架構下講了一些天方夜譚的故事。
不過,貨幣戰在今天的世界裡的確存在,而且愈演愈烈。現實中的貨幣戰,準確地說應該是匯率戰,各國央行試圖通過干預匯率來獲得增長動力。由於匯率是國家間貨幣的相對價格,一個貨幣走弱,必然有另一個貨幣走強,一個國家通過匯率貶值得益,必然有另一個國家損失。這是零和遊戲,beggar thy neighbor(以鄰為壑)。
自從各國不再以金銀作貨幣發行的本位,各國政府在印發貨幣上偷步就不斷有之,但是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堂而皇之,也沒有發展到如今般的群毆。究其原因,一是金融危機後各國內在增長動力普遍不足,二是QE被濫用到不加碼不奏效,自身未見其利他人已受其害。
最近日本銀行和歐洲央行先後推出加強版的QE動作,觸發了一輪匯率貶值、資金亂波。瑞士央行率先將瑞郎與歐元脫鉤,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丹麥、澳大利亞、中國、瑞典、印尼等央行相繼祭出寬鬆政策,人為地干預匯率,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在世界歷史上也算蔚為壯觀的。其實不是所有央行都想干預匯率市場的,但是別人動你不動,吃虧在眼前,骨牌效應由此而起。
匯率貶值,對資產升值(asset reflection)有利,短期對出口也有好處,能夠改善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水準。但是日本的安倍經濟學經驗顯示,只動貨幣政策不行結構改革,短期效果過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且匯率亂動、央行政策不確定,對於吸引外資(尤其是海外長期投資)很不利,因為跨國企業無法預計成本。更有甚者,其他國家一起加入匯率貶值遊戲的話,誰也無法從中得益,因為總體需求並不會因此增加。
在這場貨幣戰爭中,美國在隔岸觀火。美國聯儲堅持退出QE,並預言不久開始加息。這裡有美國經濟復甦已上正軌、工資上漲加速等的理由,也因為美國經濟屬於大陸型經濟,出口對增長的拉動不大,反而強勢貨幣引發資金流入,對美股、美房資產升值有利。聯儲先停QE再言加息,十年期國債利率卻從3.3%回落到1.7%,海外資金的大量湧入,為聯儲退出非常規貨幣環境,提供著意外而強有力的掩護。
從危機前美元升值,海外資金大買美國結構產品,到危機中美元暴貶,海外資金奪路而逃,美國趁機剪羊毛,再到美元緩慢回升,外資再次湧入,美房復甦,美股創紀錄,最後美元成為唯一強勢貨幣,外資抬著轎子讓聯儲從容退場。美國人對匯率的認識,比打貨幣戰的諸君,高出一大截。
本周記闡述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