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1/2023
應對3種衰退的投資策略
「今年會出現經濟衰退」已是市場共識。瑞信的陶冬本月中在《經濟通》指出,市場及央行的焦點不約而同由通脹轉向衰退,而股、債市場對全球衰退的判斷卻各有分別。
陶冬認為,美、歐及中國3大經濟體正面對迥然不同的經濟。歐洲經濟有多差取決於俄烏戰事的發展,而歐經濟也有很多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美國經濟或不至陷入衰退,但稍有差池,便可能出現負增長,其中能否解決工資與物價同步攀升仍是一大疑問。
至於中國,國家在沒有通脹壓力下,怎樣把房地產重新推回穩定、均衡及可持續增長的軌道,對國家經濟最為重要,也將影響著全球經濟。
(istock)
如果像陶冬分析,3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舉足輕重,那今年全球似真的難免步入衰退。投資者可怎樣投資部署?除看全球通脹、企業盈利,以及美儲局的貨幣政策外,還須看經濟衰退屬深度、輕度,或美儲局最期望的「軟著陸」哪一種情況。
深度衰退:防守及科技股
深度衰退的特徵最明顯,包括企業盈利大幅下降、失業率飈升等。在深度衰退的情況,那些對經濟表現較敏感的股票會受重創,因其估值主要看盈利。經濟敏感股包括從事材料、工業、銀行、非必需品等業務的企業。相反,對經濟不敏感的股票則盈利穩定,例如從事生活必需品、公用事業等防守型股票都屬這類,可看高一線。
若處深度衰退,要防守,債券可說是不二之選。今年債券會被看好,因為:一、債息即將見頂;二、債券價格已見底,反彈機會大,何況債券4至5%利息回報仍甚吸引。
不過,在深度衰退的情況,通脹會更快受控;當美儲局轉向減息救經濟,市場便會V形反彈,而其中科技股更被看好。因為科技股的估值來自對未來盈利的預期,較少受當前深度衰退的影響,而美儲局轉向,提前減息,也將有利科技股。當然,這並不是說科技股只升不跌,而是說它們所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其中也只有具韌力和爆發性,有「護城河」即穩定的商業模式和現金流的科技股,才可生存。
策略上,投資者可採均衡的槓鈴策略:一半投資於極端防守性的股票;另一半投資於極端進攻型的,例如科技增長股。
輕度衰退:銀行股可取
以今時發展,最有可能出現的是輕度衰退。由於它有更多不確定性,買與沽的訊號較模糊,故在3種情況中,以它的難度最大。企業盈利會開始下跌,投資者宜避開從事非必需品業務的經濟敏感型企業。
雖然銀行也對經濟敏感,經濟不好,銀行股價原難有表現,但輕度衰退對經濟卻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只要銀行資產負債表健康,息口仍持續高企,銀行便可繼續以高息放貸,盈利會較樂觀。
值得留意的是,無論出現深度或輕度的衰退,相信醫療股都會有不錯的表現。因為它們有極高的定價權,而且是必需品,業績不會太受影響。例如2008及2020年,美國醫療股表現便優於大市(圖一),而它們也不像純防守性的股票般被捧得過高。
軟著陸:材料、金融、能源、房託
至於美儲局最期望的經濟軟著陸,市況反而可能最差。因為經濟雖放緩,卻仍有增長,通脹降溫慢。而美儲局亦不敢提早減息,甚至會維持高息不變,估值便難以釋放。
在這情況下,科技股中的增長股未必是個好選擇。科技股估值被遏抑愈久,股價拖拉愈大,拖慢了反彈步伐。另防守股也可能受創。當經濟軟著陸,或可讓經濟敏感股有表現的機會,尤其是材料、金融兩大板塊的表現可能會優於大市;如高息環境持續,銀行股亦可考慮。
能源股在經濟持續衰退,需求會不斷上升,故可選擇。至於與收租相關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板塊,因軟著陸可讓勞動市場保持熱度,利好租務。
今年企業的盈利的確難以提升,但博風雨過後股價可以表現佳(圖二)。今年會否重演2009及2020年的情況?如是,科技增長股便可博風雨過後而來的反彈,但估值何時釋放,就很難說得準。無論今年出現哪種衰退情況,投資者都需要因應經濟及市場狀況,調整策略。例如美儲局轉向較遲,便會有更長牛皮,或波動市,投資者便要隨機應變。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