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7/05/2017

【新加坡直擊】醫護擇星離港心聲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照顧新加坡國家隊員 物理治療師雙城記

 

  相約李慧明在其工作的新加坡體育學院訪問,不太懂廣東話的學院職場同場,記者與李慧明兩名香港人不得不展開一場英語訪談。雖說大家都會說英文,但事前總覺怪怪的,直至訪問開始,李慧明開口說得一口流行「Singlish」(新加坡英文),差點以為她是新加坡人,「有時候新加坡人都會奇怪,為甚麼一名香港人會說新加坡英文,但要更容易融入一個地方的文化,最好說他們的語言。」

 

就算上司是工作狂,李慧明說比上司早走,都不會感到尷尬,而放假時,她喜歡踩單車、與朋友到處「搵食」,形容新加坡的生活沒有香港人想像中沉悶。

 

醫管局凍結招聘被迫離港

 

  李慧明現為新加坡體育學院的高級物理治療師,由於曾在香港體育學院工作,在運動圈打滾了一段日子,兩地的運動員、職員過往或多或少碰過面,也讓她在這一年更易融入工作環境。其實她早在十多年前大學畢業後,情不得已之下,曾越洋到新加坡公立醫院工作,當年正值金融風暴後,作為醫護最大僱主的香港醫管局凍結聘請新畢業生,但早年新增學額的畢業生剛投入市場,「經濟環境不好,局方凍結新增職位,內部的物理治療師沒有離職到私人市場,於是很多畢業生無法加入公營醫療系統。」

 

  她將履歷表寄到當時未需要重新註冊的新加坡公立醫院,同時獲得兩間醫院的聘書,與同屆畢業生相比,有的當護老院或私人診所的社區復康員,有的索性轉行,穿起警察制服或執起教鞭,她有兩位同學也當了鋼琴導師,李慧明總算完成加入公營醫療系統的願望。去年,她在傷殘運動會上,碰上了其中一位鋼琴導師,「物理治療有一個好處,不執業一段時間,要重新執業的程序沒有醫生的複雜。」

 

獅城向專才提供求職輔助

 

  在新加坡工作了約5年後,她獲得醫院的全額資助到澳洲進修碩士,向運動治療方向發展。碩士畢業後,適逢沙氏後醫管局推出兩次「肥雞餐」而出現人手短缺,李慧明決定回港發展,但只獲新畢業生的待遇,「因為醫管局不計算我過往(在新加坡)的經驗、碩士學位,縱使這是香港、新加坡都認可的學位。」

 

  從李慧明的經歷,大概能看出兩地人才政策的不一樣,新加坡為吸引人才,僱主提供全額的海外進修資助,「財政資助是非常重要。」時間是另一個優勢,全職海外進修在香港大概很難實現,只能在全職工作中擠出時間,下班後匆匆忙忙趕到大學完成兼職碩士學位,「生活態度完全不一樣。」

 

  新加坡的公立醫院為了吸納最好的醫護畢業生,早早在大學向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資助,畢業後隨即可加入醫院,體育學院少不免要與醫院競爭,「在香港完全沒有這文化。」背後原因是招聘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各個醫療機構設有獨立的人事部,香港則全由醫管局中央招聘,「醫護人員都沒有動力向畢業生展示部門的最好一面,因為不到他們決定,而是由中央分派(人手)。」

 

不求跑數工作如「天堂」

 

  在工作上,李慧明形容新加坡是「天堂」,因為她可以花八成時間見病人,餘下時間則做行政,甚至有時間讓資深物理治療師向經驗淺的同事提供意見,令當時的她進步更快,「在香港,初級也好,資深也好,都要趕住見病人,大家都沒有時間。」可能香港人特別講求效率,能夠見愈多病人愈快「到數」愈好,但新加坡有嚴格指引,也是量度工作表現的指標,「每小時應該見多少個病人,或8小時工作時間內應該見多少個病人,在體育學院,大概每小時見兩個病人,在香港從來沒有這奢侈。」

 

李慧明現為新加坡的體育國家隊運動員診治,之前也曾在港隊服務,包括劍擊隊。

 

  她說物理治療不只是處理症狀,而需要預防同一病症再出現,所以講求的不是數目,而是與病人接觸的時間、質素,特別是她現在要照顧國家級的運動員。在香港,她曾經隨隊出外比賽,一個項目、不同年齡組別共40多人,只有她一位物理治療師,在新加坡,每名物理師只需要照顧6至8名運動員。

 

  「我明白在過去幾年,(香港的)政治環境推動了很多香港人思考,到底應不應該移居到其他國家,但我經常說,去到另一個國家,你必須開放接受別人的文化,因為同樣的香港生活模式是永遠不可能複製到其他地方。」這麼多年來,李慧明認識不少香港人到新加坡執業,最終都會為家庭回港或留下來,再轉到澳洲定居的也有,「這永遠是個人決定,人生充滿可能性。」當日李慧明的離開是時勢所造,今天她重回新加坡,是機遇,「一名來自香港的註冊物理治療師,能夠加入另一個國家的運動團隊是非常難得,我喜歡感受不同的文化。」目前為止,李慧明未有回港的打算,「因為香港仍有很多變數,從目前的數據,我看不出香港未來對物理治療師的需求有多少,但新加坡可以看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她笑言,自己仍是單身,事業上仍有很多機會,終點是香港,或是新加坡,甚至其他地方,這一刻都說不準。

 

轉介制度 矮化物理治療

 

  在香港要見物理治療師,必先得到醫生或牙醫的轉介信,但在很多國家,病人可以直接向物理治療師求診,包括李慧明工作的新加坡,但她說,在兩地接受訓練的物理治療師都理應合資格直接診症。在香港私人執業的物理治療起動召集人列明慧在早前的特首選舉中,曾向候選人提出Open Access的改革概念,各個註冊醫護範疇中,病人可自行選擇先見其中一位,例如是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等,如發現有不適合,再轉介給其他醫護專業,「香港醫療系統以醫生為主導,在五十、六十年代,醫護發展未完善,由醫生轉介是必要的,但病人水平已提高,這制度矮化了其他醫護專業,而不在註冊制度下的跌打、另類治療,反而不需要轉介。」列明慧強調,改變制度的目的是給病人自主選擇權,也讓病人及時得到治療,避免架床疊屋的轉介程序,而現實上也減輕了醫生的負擔。

 

  至於早年物理治療界出現畢業生無工做的情況,列明慧說已大有改善,現時有醫院和社福機構甚至請不到人,但她說,政府增加物理治療學額、課程的同時,依舊沒有增加職位的長遠人手規劃,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每日要見40至50個病人,物理治療師被迫流水作業,也影響了病人的治療黃金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遇刺案,你認為事件對年底美國大選起多大影響?►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