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2022
特區政府三大人才來源
新一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二十多天,其管治班子逐漸成形,除了已在7月1日宣誓的六位正副司長及十五位政策局局長外,近日特區政府陸續公布大部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人選。從目前已公布的名單看來,特區政府的政治人才來源至少有三方面。
(iStock)
問責制吸納政府以外專才
回首當年,在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推出「主要官員問責制度」之前,政府的主要官員全部是政務官,直至他在2000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問責制,並且於2002年正式實施,便開始引進政府以外的專才,例如梁錦松、廖秀冬、周一嶽、李國章及楊永強等等,這些專才都是業界翹楚,這是開拓人才來源的第一步。
2007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報告書》,建議擴大問責制,設立副局長及局長政治助理,並於2008年正式推行,職位一下子增多,特區政府對外來人才的需求增加,這是開拓人才來源的第二步。加上往後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兩屆政府的班子,除了業界專才和學者,例如楊偉雄、張炳良、陳茂波、黃錦星、蔡若蓮,也吸納有政黨背景的人士或議員,例如蘇錦樑、劉江華、羅致光。
此外,政治助理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局長做好政治聯繫,包括與政黨及立法會議員聯絡、游說及拉票等工作,對於政策知識的專業要求不高,讓資歷較淺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加入政府歷練。
政府內部拔尖
來到今屆的李家超政府,我們看看正副司局長及政助的名單,不難看出特區政府的人才來源分布。
首先是拔尖,即是從政府內部的公務員團隊中精挑優秀人才,擢升局長或副局長,這些人才可以是政務官,也可以是專業職系或紀律部隊,他們的優點是有豐富的公共行政經驗,熟悉政府運作,了解不同政策的發展,可保障政策的延續性。例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和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都是十分資深的政務官,在上屆政府出任常任秘書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則本身是勞工處處長及建築署署長;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則曾出任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及發展局常秘;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更是自八十年代加入前環境保護處任職環境保護主任,逐步晋升至局長。
剛公布的副局長名單亦有廖振新、卓孝業、戴尚誠及劉震等多位公務員。這些正副局長都是政府內部的優秀人才,願意擔任問責官員,繼續為市民服務,是有承擔的表現。
從外吸納議員
第二個人才來源是政黨及議會。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兩位均是資深立法會議員,他們有多年群眾工作經驗,對民生事務有敏銳觸角,非常了解市民的想法,換句話說是非常貼地。張國鈞本身是律師,其法律背景非常適合律政司的工作。剛公布的政助名單亦有傅曉琳和蕭嘉怡兩位前區議員,這些具備地區工作經驗的人選能協助特區政府掌握市民的想法。
擢升政治助理
第三是擢升政治助理。除了今屆有張曼莉及施俊輝由政助升為副局長,過往也有陳岳鵬、陳百里及徐英偉等例子。
回歸前,是由資深政務官擔當類似副局長的工作的,俗稱「大寶」,首長級D4級官員屬senior deputy,D3級的則屬junior deputy。概念上,我不認為副局單純是政助的直升位,但是時移世易,我們亦不能以當日「大寶」的標準來要求今天的副局長或政助,而從名單看來,特區政府把年輕政助看成值得培育的對象,他們在政策局浸淫一兩屆,累積經驗、擴闊視野,適當時候便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其實政府管治班子或編制不斷膨脹屬全球現象。猶記得1994年,我代表香港到東京,出席日本加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三十周年與非成員經濟體的特別對話。當時他們的外務省只有一位外務大臣,是國會議員。時至今日,日本政府的編制也不斷發展,例如外務省便設有兩位外務副大臣、三位外務大臣政務官、一位外務事務次官等等。皇太子妃雅子的父親小和田恆,1955年進入外務省後,於1989年晋升為外務事務次官,1991年至1993年間出任外務副大臣。其他省的情況也一樣,歷年來編制擴大,以擴大人才庫。
英國政府也一樣,為了讓人才向上流動,設置了很多細部門,開設很多 Junior Minister 的職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開設的 The Department for Levelling Up, Housing and Communities,於是有Minister of Levelling Up,目前由保守黨的 Gregory David Clark 出任。
應加強吸納不同類型人才
雖然目前這個班子並未百分百齊人,尚餘少量空缺,相信稍後會有公布。我期望除了上述討論的人才來源,未來特區政府應吸納更多不同類型的人才,把他們配置在適當的崗位,以提升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及整體工作表現。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