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2022
印象中的廣場革命
翻看了一下本欄過去與烏克蘭局勢有關的文稿,把題目串起來就是:
2022年逐鹿亞歐大陸,
撥開烏克蘭的迷霧,
歐陸雙火車頭斡旋烏克蘭危機,
由烏東至基輔的一步之遙,
俄烏兩軍大戰迫在眉睫,
世界走了一個輪迴?
穿越津輕海峽的孤影……
西方準備好與俄軍打持久戰?(互聯網截圖)
作為小結,亞歐大陸確是吹響了逐鹿的號角,而且震耳欲聾;雙頭火車的斡旋沒有成功;烏克蘭的迷霧撥開後,赫然所見的是俄軍的裝甲部隊;經過3周戰鬥,烏東距離基輔居然真的還有一步之遙;而我們對國際局勢的擔憂,亦從歐洲的重回核對峙,伸延至了東北亞的北方四島……那麼,下一篇題目是甚麼?
在戰場上,如敍利亞阿勒頗般的煉獄巷戰,正在歐洲上演。但再殘酷的戰爭,仍是服從於敵我雙方的政治目標。而在政治舞台上,圍繞著克里米亞半島等主權依屬問題,實際上基本沒有和平的解決之道。因此烏克蘭的前途,極有可能就是在打打停停的狀態中,形成某種常態,也就是沿著地圖上的某條線,雙方持續處於戰爭狀態,但又把衝突的頻率降至最低,一如朝鮮半島的三八線。
二戰紅軍在基輔向德軍投降(互聯網截圖)
一如朝鮮半島的三八線
可這都是猜測。也許我們應該回看更遠?於是我打算在不翻查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寫印象中的2014年廣場革命。因為我發現,今天網絡上流傳的很多訊息,與我在事發當時的記憶有偏差,而這種偏差,正在左右我們對當前俄烏衝突的性質與發展的判斷。
例如我記得,基輔上演「廣場革命」的導火線,並不是烏克蘭要加入北約。雖然俄羅斯與歐美由冷戰後和解走向重新對立的大背景是北約東擴,但廣場革命的導火線,是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按歐盟的「建議」,把烏克蘭的工業生產標準由俄製改為歐盟制式。
亞努科維奇之所以拒絕,是因為烏克蘭曾經是蘇聯時期的主要工業中心,直至2014年也仍舊向俄羅斯出口大批工業產品。如果改用歐盟制式,在歐盟國家的強大工業競爭力下,烏克蘭等同放棄國內工業,使得由對俄羅斯的工業產品出口國,改為歐盟工業產品的入口國。
蘇聯瓦解的主要推動力是尋求與西方和解(互聯網資料圖片)
西風壓倒東風
基於蘇聯時代的歷史淵源,烏克蘭的工業區位於接近俄羅斯的東部,而西部卻是農業區,是歐洲的糧倉。如果加入歐盟,烏克蘭便可以獲得歐盟的農業補貼。是以,烏克蘭東西分裂不僅僅是源於民族主義因素,也存在經濟結構的矛盾。
廣場革命的結局是「西風壓倒了東風」,烏克蘭由1990年代獨立之初的工農業大國,轉型為農業為主的國家。因此,烏克蘭局勢引發的矛盾,並不僅限於美俄的戰略競爭,同時也是歐盟向俄羅斯爭奪經濟利益的結果。
8年前與我在另一新聞機構一同報道廣場革命的同事應該記得,在反對派攻陷基輔趕走民選的亞努科維奇之後,我說糟糕,歐美這回真的過線了,從現在起要密切注意克里米亞半島至烏東地區的突發事件,因為莫斯科必定做出強烈反應。
心理上的安全警號
普京試圖重建現代俄羅斯地緣戰略安全(互聯網截圖)
我當時向同事解釋,西方要麼不了解,要麼就是故意忽略:自從1917年以來,基輔的動向對於現代俄羅斯人具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警號。這不僅是因為在蘇俄革命之初,布瓊尼率領的紅軍騎兵軍在此地征戰而鞏固了莫斯科的蘇維埃政權;更因為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發動閃電戰。
此時布瓊尼已是紅軍元帥,受斯太林之命力挽狂瀾,結果卻在基輔會戰中被德軍圍殲,不僅傷亡10多萬,更有45萬紅軍繳械投降。此役令整個蘇聯軍隊和人民的信心崩潰,導致德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莫斯科郊區才被截停。
普京在對烏開戰的宣言中講了大段蘇聯歷史與烏克蘭的關係,原因即在於此。蘇聯作為一個曾經的核子大國,他在1990年代崩潰固然有經濟因素,但更為主要的推動力量是試圖與西方和解。在這種前提下,他接受前加盟國和平散去,甚至是接受從蘇聯時期劃歸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繼續留在烏克蘭境內。
西方準備好迎接一場大戰?
(互聯網截圖)
但如果基輔的中立被打破,則莫斯科接受後冷戰秩序的最後底線也被打破,迷霧散去他仍是一個核大國。西方正以伊拉克戰爭來比對俄軍在烏東的行動,當俄軍在第3周仍未重炮轟擊基輔時,他們認為這反映俄羅斯戰鬥力的不足。我倒是從來不認為普京打算速戰速決,他的目標是重回現代俄羅斯人感到安全的地緣戰略狀態,而基輔屬於這種安全狀態的一分子。
俄羅斯人在面對這場戰爭時的參照對象更可能來自歷史,包括基輔在1941年夏天的陷落,和在斯太林格勒被圍困的軍民,既使餓死也不投降的意志。這就不得不令人擔憂,西方準備好迎接這樣一場戰爭嗎?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