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2013
比特幣有否投資價值?
上周四人行突發公告,宣布不能把電子數碼貨幣——比特幣(Bitcoin)當作真的貨幣,大家仍可把它作商品去買賣,但用作金融交易則不可。
比特幣是甚麼?我後知後覺,不太喜歡網購,近日聽科技界朋友提到才知有這東西。簡而言之,它是種經高度加密保護的電子帳戶內的數字單位,我們可在網上用信用卡或Paypal等方法付款,便可買入某某數量比特幣(以多少個BTC作單位),放入加密保護電子「錢包」(wallet)。我們若要在網上購物,可向一些肯接受比特幣的公司撥出自己擁有的單位。因甚麼都以BTC作單位,且在世界多個國家都可使用,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也可進行交易,十分方便與安全,漸受年輕人歡迎,也引起不少央行注意。
此種新興「貨幣」,帶出不少很有趣的經濟問題。人行認為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其實頗有商榷餘地。嚴格來說,我們只能說它不是一種法定貨幣,但我們卻很難否定它是種國際通用的貨幣。
甚麼是貨幣?在沒有貨幣的上古時代,人民以實物互換的方法進行交易,這需要「願望雙重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才能有交易。如我有大米,但需要布匹,便一定要在市場中尋找擁有布匹而又需要大米的人才可交易,十分費時,效率低下。發明貨幣(例如用貝殼、貴金屬,及中國人在宋朝時發明的紙幣)後,以物易物的困局才打破。
屬於非實物的交易媒介
但現代貨幣的特徵之一便是它們本身都沒內在價值。我們拿著一張美鈔,只等於拿著一張印有圖案的紙,若拿到聯儲局去,告訴他們你不信任這張紙,要換取別的有價值的東西,聯儲局只會把同等面值的鈔票換給你。我們為甚麼會相信這些紙張?聯儲局的確不能也不會擔保甚麼,只可以在鈔票上印上「我們信任上帝」(In God We trust),聊表安慰。
由此可見,有否內在價值並非是貨幣的關鍵,最重要的條件是有沒有下一手的人肯接受這貨幣。有時發行貨幣的政府若快倒台,其貨幣雖是法定,但也無人想要,其價值跌至零。在戰爭時期的戰俘營中,戰俘本來沒有貨幣,但屢有案例說明他們用香煙等實物作交易媒介,亦即貨幣,某某貨物的價格可用多少支香煙作單位去表達。批評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的人並不完全了解貨幣理論,事實上只要不斷有人肯接受此種電子虛擬單位,它便有成為貨幣的條件。
想出這方法的是位用虛假日本名字的人。當世界有足夠多的人接受,發行者便等於有了如央行的「鑄印權」,自己無中生有的弄出一些單位,別人卻肯付出真金白銀去換取。由此可知,只要懂經濟理論,例如上述的貨幣理論,是可發大財的。
發行量有限激發升值潛力
比特幣的發行數量也有特別之處,它自2009年初開始發行,每十分鐘推出一批,在頭四年共推出1,050個單位,以後每下一個四年都把數量減半,直至2040年總量接近2,100萬個單位為止。因單位數量有上限,如將來愈來愈多人肯接受用此貨幣,那便必然出現通縮,如若現在一個BTC可網購一本書,將來可能0.001個BTC便可。表面上比特幣數量有上限,但因可拆細,幾乎等於無限。從另一角度看,現在我們買入一個BTC,將來這BTC可以買到大量商品,升值潛力無限,難怪炒賣頗活躍,從開始時的幾個仙美元一單位,一度上升至過千美元一單位,亦即它與傳統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幅很大,但只要繼續有人接受它,它的匯率是向上的。
央行不會喜歡比特幣,部分鑄印權被取走不說,也意味著對傳統貨幣的需求量減少,這會引來傳統貨幣的輕微通脹。但我看不到央行有能力把它杜絕,將來比特幣亦或成為「洗黑錢」的新的有效途徑。
轉載自晴報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