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05/2013

用儒家思想治理經濟?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要長期增長,往往需要一套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或文化去配合。香港過去被視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時候,社會中有所謂「獅子山下精神」,人民勤於工作搵錢,今天則內耗嚴重,不少人忙於黨同伐異,尋尋覓覓,也難以再找出有甚麼有利經濟發展的文化了。反觀內地,鄧小平一句「致富光榮」的口號,卻解除了十多億人民思想的枷鎖,1978年至2012年間,人均實質GDP竟一口氣上升了17倍,打破了人類歷史中所有國家的紀錄。

 

內地知識分子尋思想出路

 

  「致富光榮」這句口號在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對推動經濟有強大的動力,但我們也不用諱言,它其實十分粗疏,不把此等思想優化,也容易出問題。內地的一些知識分子眼見自然環境受到破壞,貪腐普遍,頗希望能另尋思想出路。我看過一套很有深度的探索文化與經濟關係的電視節目,叫《財富之道》,當中便隱隱然有用儒家思想主導經濟的建議。

 

  儒家思想重視天地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且把教育放在極高地位,這些元素無疑都可能變作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但若說儒家思想總體而言有利經濟,卻與事實不符。

 

資源少放生育 擺脫貧窮

 

  儒家思想的其中一核心是「孝」,但我們也被告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可輕易見到「多生貴子」的思想如何拖慢經濟。在明朝,美洲四大農作物——花生、玉蜀黍、番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大大有利於旱地的利用;北宋開始的早熟稻也大幅提高農業生產,但這些革命性的農業技術,所能造成的後果卻並沒有提高人均產值(從漢朝到1950年,據史學家麥迪遜Angus Maddisa估計,中國的人均實質GDP總共只增加了18%左右!),多了糧食,人民卻只是多生子女,糧食能養多少,便生多少,物質生活水平並沒有進步,經濟有如跌入貧窮陷阱中。

 

  人口經濟學中有「人口形態過渡」(Demograplic Transition)的理論,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世界學術界中被引用過四百多次,其中一個論點是:投資在子女素質的回報要勝於投資在子女數量的回報,把資源放在教育,少放在生育,經濟才可慢慢擺脫上述的貧窮陷阱,但儒家多生子女的思想,卻顯然與現代經濟增長所需的一個重要前提背道而馳。

 

  不過,世事往往弔詭,在當代社會中,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幾個國家及地區,西班牙、意大利(天主教國家反對節育)、香港、台灣、南韓、新加坡、日本、內地(全部或多或少,都曾受儒家文化影響),生育率都低至下一代人口少於這一代。這對總體GDP不一定有利,但長遠而言,每一工作人口的平均生產值卻可上升。東亞人民的收入上升,反而要受惠於他們能擺脫儒家思想的影響!

 

  重視教育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此事曾否幫助中國脫貧,下次再談。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馬斯克劍指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籲網民找出「罪證」。你認為若NED遭關閉,是否可促進全球和平穩定?►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10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peggyt發表於 2013-5-21 10:42 PM
  • #11
  • 古代嬰兒夭折率高,加上戰爭頻繁,當時父母最重要是能夠確保有長大成人的子女,多生育自有其時代背景需要。時代不同,現代父母最重要的是子女能受良好教育,何必多生育。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亞扁媽媽發表於 2013-5-21 01:38 PM
  • #10
  • 「無後為大」會否是籲人注意子女健康?與「身體髮膚授之父母…….」教人注重自己健康同理?

    儒家思想面世時沒有疫苗,(有否天灸這中醫疫苗不得而知),夭折率甚高,直至清朝,御醫仍對天花聞風喪膽,古時將小孩養活不容易。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NTblack發表於 2013-5-21 01:59 AM
  • #9
  • 作者看儒家思想似有點狹窄,儒家思想重點在於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著重人在社會倫理的角色及責任,以達致和諧共容的安定環境,所以提倡君臣、父子、長幼、尊卑,教導人如何做好人(君子),不做衰人(小人)。卻並不特別注重經濟或利益,孟子見梁惠王也叫他何必曰利,人格的高尚勝過萬金。孝亦只是一小部份,因只在家適用,仁義禮在當時社會是更需要的(事實現今社會同樣需要) (後來加上智信),推行儒家思想,社會便有和諧,不會像現代人借自由變自私!香港以至全中國都應鼓吹儒家思想 (雖然君臣已不存在)。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思無邪發表於 2013-5-20 10:44 PM
  • #8
  • 回覆 #6 ks388


    天主教到今天還反對墮胎﹐這和儒家文化沒關係吧?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六十後男士發表於 2013-5-20 12:12 PM
  • #7
  • 儒家還有提出「不患寡,患不均」。

    希望雷教授從這方向分柝一下香港的內耗情況,
    及中國花大量資源維穩的原因。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ks388發表於 2013-5-20 11:44 AM
  • #6
  • 人多煩惱多問題多,可恨華人長久以來也沒智慧去弄明此事,才永遠發展拖著腳,唉!某類思想真是現在香港此現代化都市,仍是死命要守呢!君不見仍很多人心態是要追仔嗎?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tmlauman發表於 2013-5-20 11:42 AM
  • #5
  • 不見得“多生貴子”是儒家的核心價值,只是古時平均人壽短夭折率高,多生子是人之常情的生存本能,任何生物物種或現代部分地區的人,不論富貴文化,只要夭折率高,生育數量都必然會較高。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日本等生育率都降低,應該不是因爲擺脫儒家思想的影響,而是環境衛生醫學進步天下太平等各方面,生存至成年的可能性甚高,就無需以多生育來避免”無後”。
    儒家重孝,說無後是大不孝,却未聞少後不孝,儒家的啓蒙教本三字經中有”養不教,父之過”,儒家二號人物孟子孟母三遷的故事,都足說明儒家幷非鼓吹多生子女,更注重提高子女素質。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yeeling23發表於 2013-5-20 11:24 AM
  • #4
  • 儒家思想有很多精辟獨到的理念.無論政治,經濟,或治國之道都可以從中學習.雖然并不是完全可取,但一定有不少可取之處,所以用儒家思想治理經濟也未必不適合,只要取其精要再加入現代思維,可能有不一樣的效果.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亞扁媽媽發表於 2013-5-20 11:15 AM
  • #3
  • But between Han Dynasty to 1950 we had a large number of civil wars, and World War I & II, surely they affected the GDP growth significantly.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heukfamily發表於 2013-5-20 10:10 AM
  • #2
  • 香港風水好,過去食住自由出入口條水才可成為物流市場的中心之一,不過最賺的,又是一班坐在大廈頂樓的大商家,否則碼頭工人也不用罷工。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