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2019
以為Bid到好價錢?你要注意的拍賣陷阱
以前,拍賣會是一個達官貴人丶豪門名媛丶資深藏家出席的場合,自從強國崛起之後,拍賣會淪為娛樂場所,出席的是財大氣粗的土豪丶花枝招展的强國交際花丶穿波鞋的大叔丶擘開雙腿攤在梳化上的大媽,講得難聽一些,拍賣會現在充斥大量不顧身世的低端人口丶袋裏有錢的「盲毛」,斯文人偶而出現之外,幾乎絕跡拍場,所有競拍只會通過電話進行。
最近我出席一個小拍的預展,目的是想看看幾件宋代瓷器。我以為大拍賣行不為小拍預展提供免費茶點,一定少了不少低端人口,誰知小小的預展場地一樣人頭湧湧,大部份人拿一部手機左拍右拍,幾乎没有放過一件拍品,我站在這堆人後面等了差不多二十分鐘才可以上手一件拍品,令到我幾乎頭頂出煙!
參觀預展我未曾遇過這種情況。他們三五成群,每人一部手機,將每一件拍品的前前後後丶左左右右全部拍照。一個搞五分鐘,幾個人便搞了二丶三十分鐘,一批走了,又來一批打尖的我不一肚子氣才怪。
沒有錢的人在我眼中不是低端人口,窮得只剩下錢丶没有教養丶没有禮貌的人才是低端人口。而他們十居其九不是潛在買家,出席拍賣會預展唯一目的只為學藝丶練眼。
我常常鼓勵讀者多出席拍賣會預展,因為預展是練眼的好地方。我雖然没有明言,我相信我的讀者出席預展時總會保持一點教養丶禮貌,不會像這堆人如參加夜冷一樣,事事爭先恐後,不守規矩。
以前的拍賣會雖不是一泓清水,卻也不像現在那麽烏煙瘴氣,除了假拍丶拍假盛行,「虚假出價」Chandelier Bid最近幾年又死灰復燃。
「虚假出價」即是根本没有競拍者出價,拍賣官卻一直喊價,直至有競拍者承價為止。拍賣行這種做法雖然没有法例規管,但不道德,是欺瞞競拍者的行為。
每一件拍品在拍賣官開始喊價時,他的手上或會有一張出價最高的「標書」Written Bid/Tender。這份「標書」列出不出席拍賣會或出席但不舉牌競拍的買家的出價。例如一件拍品估值100,000-150,000,貨主所定的出貨價Reserve是120,000,而「標書」的出價是130,000,拍賣官由70,000起拍,一直喊價直至120,000,如果没有其他現場或利用電話競拍Telephone Bid的競拍者出價超過120,000,理應由出價120,000的「標書」成功競投,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不道德的拍賣官會繼續喊價,直至130,000才落槌。換句話說,落「標書」的競拍者,因為拍賣官不道德而多付出10,000。這是「虚假出價」Chandelier Bid的一種情況。
另一種更加不道德的情況是當拍賣會現場並没有競拍者舉牌承價,只有電話競拍者Telephone Bidder承價,不道德的拍賣官卻一直喊價,直至達到拍賣官心目中的價才停止,讓不知就裏的電話競拍者承最後一口價。
電話競拍者可能只得一個,亦可能有幾個,尤其是拍賣大價拍品的時候。這些神秘買家互不認識但互相競價,情況完全掌握在拍賣官手裏,當拍賣官不道德時,電話競拍者便盡入轂中矣!
很多天真的競拍者當拍賣公司的主管級人員是好朋友,出甚麽價也跟他們商量,這就令到拍賣官有機可乘丶不停頂價。十多年前歷史博物館的買手穿唐裝丶抽雪茄,大言不慚地跟記者說此行志在必得,一定要將圓明園獸頭捧回中國大陸,貨主聽到這個拍賣小學雞誇下海口,即時喜心翻倒。拍賣當天不停頂價,頂到這個拍賣小學雞叫苦連天才收手。
没有拍賣經驗的讀者應小心「虚假出價」Chandelier Bid,這種不道德的行為幾乎在每一場拍賣都會出現,不論是大拍還是小拍。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