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8

日本美秀美術館與精美的錯金銀器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費吉

    費吉

    中國文史哲學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國戴維德基金會(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亞殊慕蓮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導賞員,足跡遍及外國及香港拍賣場、博物館。國內宋代窰址考察團顧問,對宋瓷硏究獨具心得。曾師從已故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現時為多個國內外私人收藏機構顧問,以及《古玩裏的金錢世界》作者。

    古董投資秘笈

    逢周二更新

  十多年前一位國內美女從中國大陸帶了一支錯銀銅馬車傘箍給我看,開價120,000港元,我看價錢不貴便將它買下,後來輾轉賣給了一位星新加坡的行家。

 

  那些年我甚少買賣錯金銀器,原因是真的少,假的多,再加上真品非常昂貴,不是我可以買得起的。

 

東周 青銅錯金銀動物圖案牌飾  美秀美術館藏

 

  有一年我在澳門一間店鋪看到一件東周錯金銀動物圖案牌飾,只是手掌般大小,但貨主開價2,000,000港元,我唯有伸伸舌頭,轉身離開。

 

  我沒有膽量買,另外一個香港行家卻不回價,以2,000,000港元將它買回香港,後來賣給了一位比利時行家。幾年後,同一塊牌飾於日本一間私人博物館落腳。

 

  錯金銀器盛行於東周、漢代,當時只有王室人員、達官貴人才可以用。出現於市場的錯金銀器絕大部分出自墓葬,因此或多或少都有銅鏽。

 

  賣出錯銀銅馬車傘箍幾年之後,我在一個行家的店舖又見到一支錯銀的銅馬車傘箍。那一支比較粗、厚,全器佈滿銅鏽,只露出清了鏽的一小部分,上下兩截用子母扣栓在一起,要輕微轉動才可以將上下兩截分開,令我不禁懷疑幾年前賣出的銅馬車傘箍究竟是真品還是贋品。

 

  過了幾天,我給新加坡的行家電話,問他銅馬車傘箍賣出了沒有,如果還沒有,可否為子母扣拍幾張清晰照片給我看看。他回答說已一早賣了,印象中並沒有子母扣,上下兩截只是套在一起,輕輕一拉便可以將上下兩截分開。

 

  為了這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直至後來我見到兩件不同的銅馬車傘箍拍品,拿上手仔細看,才發覺真品毫不例外都有子母扣,讓我明白到自己可能不經意賣出一件是贋品的錯銀銅馬車傘箍,亦令我不禁佩服東周、漢代的工匠心思之巧。

 

  東周、漢代的皇帝、王子、王公大臣出遊時所乘坐的馬車雖是木造,但因應身分的不同,馬車裝飾的華麗程度亦有所不同。這類裝飾華麗的馬車全都有傘,支撑著整個傘全靠一根粗壯木柱,外面用青銅、錯銀、錯金或錯金銀傘箍保護,以防倒下,因此墓葬出土的銅馬車傘箍一般都有一段朽木存在傘箍內。這亦是分辨真假的一種方法。

 

     錯金銀器不論大小都非常昂貴,比同類青銅器起碼貴幾倍,因此高仿贋品甚多,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幾年前一個法國籍行家不知從哪裏弄到一件錯金銀動物圖案青銅壺後,如獲至寶,在香港開了一個展銷會。公關公司發邀請函邀請我出席,我看過圖錄後認為是開門假,為了避免尷尬,最終沒有出席。

 

  大行家亦一樣中招,可想而知高仿錯金銀器高到甚麽程度!

 

  談到錯金銀器,不能不提全世界最大的錯金銀器私人收藏家日本的小山美秀子。由貝聿銘替她設計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座落於日本京都滋賀縣一個山明水秀的山谷。開館時我有幸參觀過一次,當時錯金銀器的藏品不多,後來才陸續選購添加。

 

  日本的美術館我參觀過很多間,大部分在市區,藏在山谷裡的絕無僅有,因此很多住在京都的人都不知道它在哪裏。

 

美秀美術館

 

  據說貝聿銘創作靈感源於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耶非耶我不清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它的主建築羣,而是一條隧道和一座橋。

 

  當年我去的時候是4月,剛好趕上櫻花盛開的季節。我從隧道出口再通過一條吊橋之後,眏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櫻花,它們除了美不勝收之外,更令我有一種置身仙境的感覺。

 

  這幾年我又興起再遊美秀美術館的念頭,但朋友之間可與言者少,俗人多,看來我又要孤身走我路。

 

  美秀美術館藏的錯金銀器究竟有多精美,看看以下的館藏品便略知一二:

 

東周晚期  青銅錯銀卧牛  美秀美術館藏

西漢  青銅錯金銀傘箍  美秀美術館藏

西漢  青銅錯金銀傘箍(平面圖)  美秀美術館藏

東周  青銅錯銀獸型角座  美秀美術館藏

西漢  青銅錯金銀神獸   美秀美術館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生死教育 | 禮儀師分享對生死的看法,修復遺體同時其實是修復家屬心靈► 即睇

我要回應6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Simon_L發表於 2018-2-22 10:39 PM
  • #7
  • 自然。

  • 引用 #5 費吉(作者) 發表於 2018-2-22 11:24 AM

    回覆 Simon_L 你知就算啦,不要跟別人說。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8-2-22 11:26 AM
  • #6
  • 「星新加坡」實為「新加坡」之誤。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8-2-22 11:23 AM
  • #4
  • 回覆 #2 zhaoan


    是的,當年真品多假貨少,國人不懂貨,更不識價,古董商賺大錢的不知凡幾。據金財記的金先生跟我說,戰前的盜墓賊將唐三彩、青銅器一籮籮地送到他父親位於上海的店鋪,造就他父親成為唐三彩、青銅器的大行家。

    盧芹齋當然是當年數一數二的大古董商,與仇炎之齊名。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imon_L發表於 2018-2-21 11:31 PM
  • #3
  • 费生说的那法国行家姓氏是否D字打头?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zhaoan發表於 2018-2-21 10:03 PM via mobile
  • #2
  • 二战前中國出售了大量文物,好的东西,差不多都出口了。当時的文物生意,应利潤颇高。今天竞然有卢芹斋的传记。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Art Month 2025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