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2013

《鑑定書》的疑惑

  • 費吉

    費吉

    中國文史哲學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國戴維德基金會(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亞殊慕蓮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導賞員,足跡遍及外國及香港拍賣場、博物館。國內宋代窰址考察團顧問,對宋瓷硏究獨具心得。曾師從已故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現時為多個國內外私人收藏機構顧問,以及《古玩裏的金錢世界》作者。

    古董投資秘笈

    逢周二更新

  太子黨在中國大陸是一類特殊人物,平民百姓認為他們可以呼風喚雨、政經人脈廣博,是金權政治下的既得利益者,有權有財,因此冒充太子黨的人眾多,我曾經不幸就遇上一個。

 

  話說幾年前,一個朋友跟我說,田紀雲的兒子到了深圳,他家裏收藏了很多文革時期抄家抄回來的國寶級古董,問我有沒有興趣一看。中國大陸的權貴,我一直都認為少惹為妙,但朋友不停說「但看無妨」,又不停叫我不要輕易放棄一條財路,我惟有姑且一看。

 

  幾天後上到深圳,朋友先帶我去醫肚,再帶我去一間三星級酒店,跟那個據稱是田紀雲兒子的貴人見面。那人中等身材,相貌平庸,衣著普通,看上去沒有一絲覇氣。朋友後來解釋田家已經失勢,因此才要出讓家藏換錢,用來生活及維繫人脈關係。

 

  喝完茶,貴人慢條斯理地拿出一部手提電腦,打開圖片庫,叫我慢慢看。圖片庫裏面包羅萬有:王右軍的書法、唐伯虎的畫、元青花、元青花釉裏紅、宋五大名窰的瓷器、成化鬥彩、成化青花瓷、雍正粉彩、雍正珐琅彩瓷、商、周青銅器,真是令人目不暇給、驚嘆不已。

 

  貴人見我看完圖片亦不即時說話,慢吞吞地點起一支煙,喝了幾口茶,才問我覺得怎樣。

 

  「全是假的」我回答說。

 

  貴人聽到我如此說,初時面色大變,之後按捺不住向我咆哮:「胡說八道,你甚麼都不懂!」

 

  不懂就不懂啦,對江湖騙子,我從不假以詞色,更不想浪費時間跟他們周旋。喝完一杯茶,我便起身告辭。

 

  朋友跟我一起走,途中指我說話太直,無意中得罪人。我笑笑口,不出聲。

 

The David Vases (Yuan Dynasty 1351 AD)

 

  幾個月後某一天,朋友突然給我電話,說田紀雲的兒子安排了一批國寳級的瓷器從英國運回香港,全部都有故宮瓷器專家簽發的《鑑定書》,價值超過二億,叫我無論如何都要看看。他還說已在沙田某一間酒店訂了一間套房,叫我上舖後趕入沙田,等我一起吃晚飯。

 

  朋友說是國寳級的瓷器,又有故宮瓷器專家簽發的《鑑定書》,我惟有帶同一個朋友,一位前蘇富比的瓷器專家赴會。吃完晚飯後,一班人再走去咖啡廳喝咖啡坐等。到差不多晚上十點,貴人跟我們說貨已從英國運到,邀請我們上酒店房間看貨。入到房間,貴人先拿出十多本鑲金的《鑑定書》,交給我的專家朋友過目,因為故宮瓷器專家他大部分都認識,亦見過他們的簽名。他仔細看完《鑑定書》後靜靜地跟我說:在《鑑定書》上簽名的故宮瓷器專家是確有其人,但是否真是他的簽名不能肯定。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從來都不相信由甚麼故宮瓷器專家簽發的《鑑定書》,亦從來只會見貨買貨。如果自己眼力不到,亦寧願錯過,不要買錯。

 

  看見國寶級的瓷器只用波波紙和紙皮箱,塞進行李筴從英國運回香港,我差不多肯定是騙局。貴人將紙皮箱逐一拆開,將五件所謂國寳級的瓷器放在床上。我和我的專家朋友離遠一看,不禁相顧失笑。牀上放著的都是類似元青花和元青花釉裏紅的瓷器,不過全都是低級現代仿製品。我跟朋友說其餘的不用看了,便打道回府。

 

  此行令到我欠了一個人情兼浪費一個晚上,跟騙子周旋永遠都是划不來!

 

  舊年,真正的田紀雲的兒子跟新鴻基在香港打官司,我看到報章上他兒子的相片,才證實我遇到的果然是一個冒牌貨。

 

 

  幾天前,朋友又寄來一張《鑑定書》,告訴我有一支元代至正年的元青花花瓶已經由某某專家鑑定為真品,問我有沒有興趣。我看見《鑑定書》的內容,某某專家裝模作樣對著一支貌似The David Vases的青花花瓶細看的相片,我笑了。

 

 

  元代至正年的青花瓷,全世界只有一對,就是現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The David Vases。在The David Vases出現之前,當時的瓷器專家普遍認為青花瓷創燒於明早期,The David Vases出現之後,專家們才一致接受青花瓷的創燒年代不會遲過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造假者甚麼不好仿,卻仿造世界知名的The David Vases,還找來一個二打六專家簽發一張《鑑定書》,意圖食大茶飯。

 

  真是信他一成,雙目失明!

 

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對The David vases的介紹:

 

The David Vases

 

  These vase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examples of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existence, and are probably the best-known porcelain vases in the world.

 

  They were made for the altar of a Daoist temple and their importance lies in the dated inscriptions on one side of their necks, above the bands of dragons. The long dedication is the earliest known on Chinese blue-and-white wares.

 

  The dedication records that in AD 1351 a man named Zhang Wenjin from Yushan county presented these two vases and an incense  burner (the whereabouts of which is unknown), to a Daoist temple in Xingyuan (modern day Wuyuan county). Yushan county is in northeast Jiangxi, which lies 120 km to the southeast of Jingdezhen, where these vases were made. This inscription demonstrates that blue-and-white porcelain production was already well-established at Jingdezhen by AD 1351. Originally the vases, modelled after bronzes, had porcelain rings attached through the elephant head shaped handles.

 

  Porcelain was first produced in China around AD 600. The skilful transformation of ordinary clay into beautiful objects has captivated the imagination of people throughout history and across the globe. Chinese ceramics, by far the most advanced in the world, were made for the imperial court, the domestic market, or for export.

 

  These vases were owned by 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who built the most important private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world.

 

The British Museum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膺「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四大獎項► 查看詳情

我要回應96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英華發表於 2013-10-24 08:56 PM
  • #97
  • 直話直說,可能阻人發財,身陷險境,因為老千有衝動不理性,若是我祇說不合我的胃口便告退作罷!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小賴發表於 2013-9-23 05:11 PM
  • #96
  • 費吉老師 有些事情想請教一下 我有寫信給您

    謝謝

    Josh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9-8 12:54 PM
  • #93
  • 回覆 #90 亞扁媽媽


    問得好,此兩瓶是仿青銅器的式樣,應當有環;何況,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對The David vases的介紹也是如此說。

    上堂要留心。P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3-9-8 12:47 PM
  • #92
  • 謝謝亞扁媽媽,估你曾修讀藝術系,故有很多高見跟我們分享。

  • 引用 #89 亞扁媽媽 發表於 2013-9-8 11:48 AM

    回覆 jutice 民間與宮廷/官宦擺設的分別,及幾百年間技術水平的差異確實明顯。這雙瓶令我想起『老千的面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3-9-8 12:44 PM
  • #91
  • 謝謝費吉先生詳盡講解,令我茅塞頓開。

  • 引用 #88 費吉(作者) 發表於 2013-9-8 11:47 AM

    回覆 jutice 此兩瓶並沒有蓋,象耳卻原本有環,但已失。 此兩瓶身高分別是63.4 cm和63.6 cm,以元朝拉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亞扁媽媽發表於 2013-9-8 12:09 PM
  • #90
  • 點知象耳有環?以前有繪圖做紀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亞扁媽媽發表於 2013-9-8 11:48 AM
  • #89
  • 回覆 #87 jutice


    民間與宮廷/官宦擺設的分別,及幾百年間技術水平的差異確實明顯。這雙瓶令我想起『老千的面目』那隻成化鬥彩葡萄杯,圖案清純不做作,與之後的清朝盛世時的華麗截然不同,清初幾代至乾隆盛世的社會進步想必驚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9-8 11:47 AM
  • #88
  • 回覆 #87 jutice


    此兩瓶並沒有蓋,象耳卻原本有環,但已失。

    此兩瓶身高分別是63.4 cm和63.6 cm,以元朝拉胚、燒窰技術來說,已屬難得的成品,因為器身愈高愈容易在拉胚、燒窰時下塌。白釉、青花料呈色自然,顯示出窰工在掌握窰火温度、氣氛方面已有相當的認識。畫工跟清代官窰比較,當然沒有那麽細緻、拘謹,但這反而是元青花的特色。

    這一對瓶其實是一位善信在一處道觀供奉的器物,除了裝飾之外,可能亦有實際用途,或者是用來插竹、插花也說不定。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3-9-8 09:52 AM
  • #87
  • 此瓶跟上次圓明園的青花瓶比較,繪工較粗糙,從葉子花紋可見。照片是否展示兩瓶的前後面?因它們的圖案不盡相同,龍身最明顯,其中一瓶有題字,但另一瓶則無。兩瓶頂上再覆以蓋,仿似活塞。元朝是否流行這種設計?這對瓶純為擺設而無其他用途嗎?請賜教。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uperherodad發表於 2013-9-7 10:26 AM
  • #83
  • 筆者說話很直﹐同時也很曲線﹐真是一絕! 他不單對古董有心得﹐還對歷史和文學有一定的研究﹐香港(世上)不是有很多這類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六十後男士發表於 2013-9-7 10:08 AM
  • #82
  • 回覆 #81 Shulin


    妳說的我接受,並已經身體力行做了。我這幾天的發言已恬靜下來。

    對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一百年,我不活在那個黑暗年代,但我卻非常有感覺。
    但我亦同時發現,在殖民地教育培養出來的大部分港人及放洋回流的港人,他們對這

    段歷史沒有感覺。我必須調整我的想法,沒有感覺的人不一定得於漢奸洋奴,這個指

    控的碓孟浪一些。

    至於選取作者,經濟日報絕對有自主權。我相信對古董有心得並貝學養的高人很多,

    只是他們不一定肯當貴報作者。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hulin發表於 2013-9-7 08:53 AM
  • #81
  • 回覆 #79 六十後男士


    我不同意經濟通選錯人。我反而好奇它如何找到這位行內翹楚,最重要是文筆流暢,深入淺出,故事生動有趣(這是很多專家所欠缺的),令這個如此冷門深奧的主題深受讀者喜愛,令我們增長了不少知識。作為此欄的忠實讀者,我只是想說句公道話。閣下與筆者的嫌隙只是小事一件,言談間激化了情緒。人生苦短,香港亦有更多值得我們持平批判的事。退一步海濶天空,何必死咬不放?令自己心情不爽?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亞扁媽媽發表於 2013-9-6 10:25 PM
  • #80
  • 閣下所說的'無意義、無建設性的,甚至是惡意的(即似是噪音)',是指六十後男這一類的回應?覺得作者應該不理?

  • 引用 #45 Monet 發表於 2013-9-5 04:58 PM

    說直接些,就是如果大家覺得有些回應是無意義、無建設性的,甚至是惡意的(即似是噪音),可以簡單回應或控制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六十後男士發表於 2013-9-6 06:45 PM
  • #79
  • 回覆 #61 Monet


    對不起,我猜錯了你的性別。

    似乎這位作者開始對你不耐煩了。

    他不是不懂你的詞重深詳,只是不肯放低傲慢,執迷不悟,似乎經濟日報真的選錯了

    人。

    改天在其他欄再向你請教,經濟日報還有更好的欄目。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