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2021
真相在藝術中無所遁形:自由中重生的《無主之作》(中)
趙健明 Janice Chiu
趙健明 Janice Chiu
昔日本行公式計算,描繪機器圖紙;如今沉迷油彩丹青,向往築夢遠方。人生、旅途常誤入“歧路”,卻屢遇美景。地平線上,總有我的背影……
建築.藝術.遠方
隔周五更新
揭露納粹暴行的電影自二戰以後不計數,對於這段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記憶之一,無論怎樣反思都不為過。而《無主之作》與過往同類題材電影的區別是,導演並沒有刻意挖掘納粹暴政的殘酷細節,對於戰爭無情的描述點到即止。影片聚焦在極權統治下自由與獨裁的對峙,揭示歷史起伏與人性命運的關聯,透過藝術家「我思故我在」的創作心路歷程,傳遞藝術在自由中重生的希望。
1945年, 二戰以納粹德國的覆滅為標誌宣告結束。經歷了慘烈大轟炸的德累斯頓戰後歸屬東德,由蘇聯管轄。寇特(Kurt,影片《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男主角)在這場大轟炸中又失去兩位舅舅。在戰爭的迷霧中,國家和人民在創傷之中癒合,又在癒合之後再遭受創傷。
擁有過人藝術天賦的寇特進入藝術學院學習。然而當時東德藝術學院奉行的是「社會寫實主義」的美術教育,摒棄強調自我的藝術創新。在藝術學院教授們的眼中,畢加索們都是愚蠢堕落的代表,只有表現工農兵形象才是「正確」的藝術。但是,寇特總會不自覺地給「社會寫實主義」加上一些跳脫的色彩。
身為教師的寇特父親,因在納粹德國時期失業而被迫加入了納粹黨,戰後又不被東德社會所容,種種不堪忍受的屈辱終於擊垮了這位知識分子。寇特牢記伊麗莎白阿姨最後的教誨 —— 「Never look Away」,直視死不瞑目的父親的眼睛。悲憤中,生命的慘烈化作筆下血紅的底色,襯托尚未完成的領袖群像;讚美勞動者宣傳畫中的女工,也換成了愛人艾麗(Ellie)的肖像。
儘管德國的苦難伴隨著寇特成長,但是隨著與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的女孩艾麗一見鍾情,寇特的人生也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俏麗可人的艾麗不但令寇特深深著迷,更有一位德國婦產科醫學權威父親——納粹反人類「優生政策」的「功勳醫生」席班(Seeband)教授。正是他將寇特深愛的伊麗莎白阿姨一步步推向深淵,直至被送進毒氣室。
席班教授這個人物貫穿全片,角色的分量之重,對全片故事的鋪排之重要,觀者從電影海報中的排位已經一目了然。導演在構架這個人物時,並沒有走通常「惡有惡報」的套路。這名道貌岸然的冷血醫生始終堅持納粹「種族優秀論」的思維,對寇特的出身不屑一顧,處處為一對年輕人的相愛設置障礙。為了自己「高貴」的雅利安血統,甚至不惜親手斷絕了女兒成為一名母親的夢想。如此殘暴狡詐的人物,卻在二戰、冷戰和西德時期都平步青雲,壞事做絕卻始終享盡養尊處優榮華富貴的人生,即便是曾當作戰犯被蘇軍俘虜,也有辦法利用自己的專業之長而獲得器重。這未免令正義的觀眾耿耿於懷以至憤憤不平。其實縱觀歷史,審視現實,社會上從來不乏此類人等,影片只是社會的一個真實縮影而已。至於席班醫生的最終命運,導演自有安排。
1961年,寇特已經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 「社會寫實主義」畫匠,那些批量生產,具像而又刻板地頌揚時代的巨幅壁畫,足以讓小兩口過上安逸的生活。然而,嚮往自由是人類的天性。寇特不甘心於被集體主義淹沒,渴望成為一位可以自由表達,擁有自我風格的真正的藝術家。在柏林圍牆建成的兩個月前,寇特與艾麗終於踏上了奔向自由西德的火車。
Readmore: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