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022
雕塑家劉學成的收藏與創作之道:從歷史碎片中,梳理古典與當代的共生
Alex Lai
Alex Lai
前半生為傳媒人,曾於多本中外雜誌刊物、蘇富比及新世界集團供職,過去十年涉足水墨文化推廣、策展與輔導治療,唯難改囤積居奇,及蒐集香港文化事物習慣,持續學習「斷捨離」,琢磨「收」與「藏」的故事。
IG: @alexsklai
香港‧寶‧藏
逢周三更新
不知道五月連串藝術展、拍賣,最終促成多少收藏成交?相比商營策略及數字,大家難得聚首,談談藝術,投入有營養的觀賞與討論,稍事放鬆,也算愜意美事。
一直沒想過,藝術家也會收藏?至少我身邊的artist,每天就是不停丟東西來「留白」放下。四年前參與過一個藝術計劃,記錄我們吃飯、議論及日常生活片段,從而探討「邊界」命題——這種「藝術化」的資料搜集再創作,與其視為收藏,或許更多是豐碩又隨意的創作養分。
對劉學成(1979—)來說,他雖以雕塑和裝置為主要創作媒介,但鍾愛中國古典文化和文學,並大量收集有關的器物與書藉——若到訪他新搬往葵興一年多的八百多呎studio,目測面積比以前的大,大概就是為了替藏品找歸宿之餘,繼續以不同形式將它們融合在他的創作中。
「我從小喜愛舊物,小學時期已逛荷李活道、擺花街一帶,所以古玩店、夜冷舖、舊物店、舊書攤、地攤都愛,用零用錢買點便宜舊物,這是我收藏之始。自覺不同的舊物都是一塊塊歷史碎片,是歲月的痕跡,從中尋找有共鳴的心頭好,我尤愛有點殘缺的舊物,因為留有前人用過的痕跡,帶有一股古樸氣息。」
Studio裏陳列著種種從多處收集回來的古籍、書法、日本神舍護守⋯⋯目不暇給。「這些舊物是不同時代的見證物,是代表著不同時期裏美學與實用的憑據,啟蒙我的創作,特別是在材質、形製、製作手法、功能性等方面,我得到無限妙思。」
妙思的源頭,也有一份慕古及追懷。問劉學成印象深刻的藏品,他說最珍而重之的藏品是兩個橙:「嫲嫲最後給我的兩個橙⋯⋯從新鮮時放在冰箱中,不知不覺間成為枯黃風乾的狀態,每當想念她時都會去看看,仿佛跟自己說她一直都在,怎樣也捨不得丟掉,一直用心的保留至今。」
記憶附帶著情緒,去蕪存菁後,往往留下一絲共生的甜。「還記得她把橙送給我時的笑顔,是關心,是愛,我知她會永遠把我記在心頭,我亦如是⋯⋯這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藏品。」或許這是他在《親蔬》展覽中的精神脈絡。
創作方面,劉學成會親製木雕,與舊器物拼合和對比,所以他另一件珍藏是小時候在地攤買的一個木雕印章。「買時只覺得字體秀麗又很古樸,收藏了多年後,有一日找回出來發現那個印章是香港開埠初年有名商人『馬敘朝』的木印章。」
馬敘朝曾擔任1925年的東華主席,之前已任保良局總理,亦是多個商會主要負責人,在商界長袖善舞,但我先輩,最記得卻是轟動一時的60年代馬氏二房弑弟案,對掌故有興趣的,不妨找舊報紙看看。
對劉學成來說,這些歷史碎片,包括器物過去的故事、被留下的痕跡、被遺忘的詩詞,甚至從其他收藏家手上得到的好東西,也會成為他的創作養分,供他串連古今,連結種種大自然氣候狀態,重新梳理古典與當代的共生。
「在舊物中了解過去的時光,尤其是在我出生前未能親身經歷的時代,憑過去的器物了解過去,從而默默地建立了與過去的一些連繫,在發掘和研究器物背後嘅故事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滿足感。」
雲淡,風輕,也不輕,他對舊物有一種情意結,夾雜著一絲追懷,甚至一見帶有古樸味道的物件就愛不釋手,也喜歡閱讀古典文史哲書籍,探索不同國家的文化,除了收藏,也展現劉學成對中國文化的融會貫通,透過連串作品流露他關懷社會與自然的人文精神。如何解讀他的作品,則留待看官自行定斷——you know what you know。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