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2016

《十年》最佳電影?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張山地

    張山地

    以為躲在黑盒子裏便能逃避現實的紛亂,卻按捺不住在步出光明後,把虛幻扣連生活,思考二三事,呼一口氣,繼續在狹縫中尋找生活的空間。

    深信緣分,不論遇上好片或爛片,也是發掘不同可能性的機會。

    偽文青看戲

    逢周二更新

  第35屆金像奬於剛過去的周日(3日)揭曉,《十年》奪得最佳電影,相信沒有多少人是能預料得到的,連導演們也是意料之外。驚訝過後,爭議接踵而來,有人說《十》的技術未精、低成本製作,亦沒有好的票房,頒獎給她,只屬政治表態,更有人表示要改金像獎的賽制,讓這些所謂「反叛」的作品不能登上金像獎的頒獎台。

  看過多位名人的評論,以及網友們的意見,我不禁猜疑,究竟當中有多少人有觀賞過《十》這部戲?(如果還未觀賞的朋友,4月在香港藝術中心Agnes b電影院會加場,否則就要等高登先出碟)。

 

  當《十》入選成為最佳電選候選的那一刻起,其實註定是一個尷尬的位置。電影得到《環球時報》的「賞識」,讓電影及金像獎被大陸封殺,一眾有票的評審無論投也死,不投也死(只不過被罵的向度不同),我相信在這個情況下,評審們其實跟自己的心水去投,在機制所投選出來的作品,即使各位不同意,也必須尊重。

  《十》的導演們承認電影技巧不夠完美,的確,五個故事裏面,並非每個故事都表現出色(例如極意識流的《冬蟬》)。然而,《十》的獲獎,讓我們可以反思甚麼是最佳電影,是鬥技巧鬥財力還是鬥有共鳴感?如果以前兩個點來說,《十》固然不是理想的選擇,但以共鳴感來說,《十》很難得地引來香港人的共鳴,否則不會在早期公映時,即使是場次的時間十分爛,沒有多院線上的情況下仍場場爆滿,上周五(1日)在各區的公共空間,十分多人都在戶外欣賞此作品,其議題亦引起不少的討論。

 

為了利益而招惡果

 

  說回電影,看畢《十》時,我想起自己的畢業論文。5年前,我的論文題目是在內地的香港交流生的國族身份認同,其中一個研究結果是這樣的,香港的學生在交流時會按當時的利益(或不想煩)的考慮,是向外宣稱自己是中國人,否則就會說自己是香港人(在那種情況下仍擁強烈的本土身份認同)。

  我認為《十》想講的,就是這種因果關係。(不是很驚人的發現)那個研究結果正正就是代表著部分港人的寫照,而意想不到的是,當時的利益是小因小惠,無傷大雅,今時今日,卻是消滅一個城市的獨特之處。

 

  電影把時空設定10年後的香港,香港會發生甚麼事,既講政治舞台所發生的事,亦講搵食生計,大談保育、港獨、語言和教育。每個故事的風格不同,目標清晰,希望讓人覺醒,故把故事說得淺白,我尤其喜歡幾個故事的編排,由原因走到結果,事件亦愈演愈荒唐。

 

  每一個故事都是悲傷,但更多的,是無奈。電影的主旨是「為時(已)未晚」,然而,導演們悲傷但未絕望,以間接的方式,希望喚醒港人,也許我們能放棄利益,不用賺到盡,也許一切都為時未晚。否則,也許有一日,學生們都變了小紅衛兵,只有長官意志,沒有獨立的批判思考,變成連《叮噹》都是禁書的瘋狂世界。

 

偽文青推薦指數: ★★★★☆(是當代重要的電影)

 

電影預告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