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2015
香港仲有人上樓買書?
社會有所欠缺-序言書室
樓上書店又叫「二樓書店」,顧名思義是在二樓開店,不過在店舖愈近地面租愈貴的定律下,本地的樓上書店自然向高處發展,在西洋菜街的「序言書室」就是其一,位處七樓,絕不是那種隨街迎客的姿態。位置僻,書店亦冷僻-專售文史哲學書,店主開店是覺得社會有所欠缺,希望推廣本地學術風氣。
八年前,三個剛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的年輕人想有一片供學術界聚頭的空間,最初想開Café,但考慮過技術、成本等問題後,轉念開書店,主要賣人文哲學、社會科學書籍,定期舉辦讀書組、座談會與愛書人雅聚。
香港研究
在節奏快、求回報、金錢掛帥的香港,曲高和寡的事不吃香,序言店主之一李達寧亦笑言一般書店的暢銷書在這裡不暢銷,序言的9月銷售排行榜第一位是羅永生的《在運動與革命之間讀書》,第二、三名分別是《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及《雨傘擋不住的暴力》,成績恰如書店的定位,非一般口味是其特色,開業以來儲下的一班熟客亦是書店能堅持下來的原因。雖說曲高和寡不會大受歡迎,但李達寧留意到港人這些年來閱讀口味的轉變,書店亦多加了一個書類-「香港研究」。
「2007年剛剛是香港回歸十周年,當時有很多相關的書籍推出,最初以為只出一輪,卻長出長有,有關香港歷史、文化、政治的書特別多人搵。書籍相應當時的社會運動,每次有大型社會運動出現都會多了人去找相關的書,想了解思考當時的環境,而這類書至今仍是書店最暢銷的書。大型書店賣的不多,但這類書的需求其實是頗大的。」
李達寧表示通識科的出現亦令更多人留意題材緊貼社會脈搏的書籍,社會有更多聲音。特首點名批評《香港民族論》就引來不常見的中學生前來尋書。
港人愛閱讀?
問李達寧覺得香港的閱讀風氣如何,他表示較以往好了「2003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沙士,另一件是七一遊行,經濟差完結以往掛住搵錢的生活,在失業與再就業之間令人想起一些事;沙士令人想起家人,想到金錢以外的價值,閱讀的風氣稍為改善了,更明顯是多了行山、出海奇奇怪怪的郊遊活動,相較以前多了生活。」但比較鄰近地方,還是被比下去。
「台灣人對於知識、生活的想法與香港人有基本的分別,這點與地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講到再遠就與經濟模式有關,香港是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賺錢與成功跟知識與深耕的培育沒有關係,最緊要是炒樓炒舖炒股票才會賺錢,做這些並不需要讀書,亦不需要對環境有好多了解,需要的是消息,要快、夠靈活走位。
在台灣、日本,甚至歐美國家,她們講創意文化產業,不只講求靈活。日本有『資料庫不足』的講法,意即知識不足夠,要有創意你先要有一定的知識,但香港人首要的不是創意,亦不覺得要認識很多才有創意。」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