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2014
亞威農哀悼基督圖
白水
白水
白水(1948-)廣東南海人,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到中大崇基學院讀哲學,1977年畢業後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學習,修讀新聞從業員課程、翻譯、哲學(美學)。一直停居巴黎。名片上自我介紹:西洋文化史,博物館講解員。
Art Walk@Paris
1378年至1417年亞威農曾興旺過,當時教廷分裂,曾出現兩個及後期三個教宗,羅馬與亞威農分庭抗禮;當時法國支持的教宗在亞威農做總部,教廷在那裏,引來一批意大利藝術工匠,留下至今仍可看到的許多作品,旅遊景點,教皇宮最為顯著。但自1417年,教宗重新返回羅馬,亞威農的藝術活動曾沉寂一時,但自1440年後,該地重振藝術創作,受北方風格影響,漸成一種很獨特的潮流,甚至影響法國十六世紀藝術發展的方向。
這幅傑作無簽名,1834年被發現,當時掛在一間並不顯眼的教堂內;曾長時期被猜測是意大利畫家、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畫家的作品。直至到1959年經名藝術史家Charles Sterling考證後,認為是卡爾東之作,漸漸被大多數藝評家接受。
據羅浮宮前館長記述,1905年一次法國舉辦文藝復興之前的原始派繪畫展後,羅浮之友協會向該市政府用十萬法郎購得這幅油畫,轉送給博物館。同時羅浮宮複製一幅給該市的教堂。
「憂苦聖母」作為畫及雕塑主題,在十五世紀歐洲很流行,但這幅演繹得很具特色。畫面中央是聖母及抱著已斷氣的兒子耶穌,聖母的面容有種難言的哀傷,看起來,好像忽然老了很多,雙手合攏,在呼喚,在喃喃自語,道出一句先知耶肋米亞的哀歌,畫後面刻有拉丁文那句感嘆(見哀歌1:12):「一切過路的人啊!請你們細細觀察,看看有沒有痛苦能像我所受的痛苦。」
她的兒子身軀彎曲,手與腿相呼應,很具張力。聖若望,耶穌的愛徒,正將刺冠移開,瑪大利肋正在抹淚,頭髮蓬鬆,手上拿著香液瓶。這些都是當時的人很容易聯想起瑪大利肋用淚水替耶穌洗腳及抹香液,求寬恕的一幕。這些都是當時教徒必懂的符號。
最為凸出的是左邊穿神職服裝的大鐸,身份不明,可能是贊助製作此畫的人士。他並不在耶穌苦難的現場,但他跪在地上,基督的苦難像是內存於心靈中,是種默觀的態度。
教會在這時期非常腐敗俗氣,但同時,民間有多種想重振教會原始精神的運動,許多修會想重新返回創立人原精神的改革運動出現,成立新修會;這幅畫,放在它所處的歷史背景,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它刻意誇張,寫實認真,但無法否認它具有很強的精神力量。是傑作,這幅畫是當得起的。
【你點睇】卓林普經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桌總冀當局放寬16歲以下青少年進入桌球室限制助年輕人接觸桌球,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