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2014
田園音樂會
白水
白水
白水(1948-)廣東南海人,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到中大崇基學院讀哲學,1977年畢業後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學習,修讀新聞從業員課程、翻譯、哲學(美學)。一直停居巴黎。名片上自我介紹:西洋文化史,博物館講解員。
Art Walk@Paris
田園音樂會 Le Concert Champêtre
麻布油畫 高:1.05米;寬:1.37米
畫家: 很具爭議性 現一般歸到意大利人 提香(1488?-1576) 名下
全名:Tiziano Vecellio,法文:Titien或Le Titien
畫成於:1509左右
收進路易十四皇室:1671
現展藏於羅浮宮德農翼一層蒙娜麗莎廳
提香活躍於威尼斯,與喬爾喬涅(Giorgione 1477-1510)都是當時名家貝利尼(Bellini)同門師兄弟,經常合作,兩者技法很近似,故此,此畫曾長時期被認為是喬爾喬涅之作,直到1909年才歸到提香名下,但到上世紀末仍有不少藝術史家,包括法國的André Chastel仍堅持認為不是提香的作品。
畫家提香自畫像(Wikipedia圖片)
成畫年份也是爭論點。一般認為完成於1509年,若是稍後,那可比較肯定是提香的作品,至少,該畫大部分是由他來完成。喬爾喬涅在1510年那次大瘟疫中死去,之後,威尼斯畫壇「教父」頭銜落到提香頭上。他長壽,活到88歲,一直享有很高榮譽,從未跌落過。他有很多軼事,真真假假分不清,其中一個是說此公對訂購他的畫的客戶非常苛刻,每分每寸計算。但另一方面他又有非常慷慨大方的一面,他將賺來的錢撥一部分放在家中大廳的籃子中,哪位同行在經濟方面有困難時,不需開口,自行去籃子取用便是了,不用記賬,大有畫壇「教父」之風,蠻有義氣的。
撇開此畫屬誰及成畫日期的爭議,這幅《田園音樂會》是件難得傑作則毋庸置疑。兩個裸女,一個站立,拿著水壺正作倒水狀,一個坐在微微傾斜的坡上,拿著笛子,並沒有吹奏,或忽然停下來。兩人都是豐乳肥臀,珠圓玉潤。兩名男士,一位穿著入時,衣冠楚楚,一看便知是有錢人士,另一位是布衣平民,不屬同一階級;稍遠處,牧羊人在放羊,更明顯是更普通的村裏人,面目看不清,場景是鄉村。那兩位男士好像對面前沒有穿任何衣服的女士看不見,彷彿是透明的。兩位男士在交談,無聲,聽不到他們在討論甚麼,很可能是與音樂有關。空氣中的音符幫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共融。
畫的主題很複雜,很難對圖像意義解讀。有本小冊子專門研究畫中的符號:例如為甚麼那兩位年青人穿得密密實實,而兩個女人卻一絲不掛呢?為甚麼樹下有個牧羊人?人們喜歡提問難以簡單解釋的問題,甚至去尋索畫家喬爾喬涅或提香究竟是根據哪些典故去製作這幅耐人尋味的作品。當時威尼斯的美學趣味很喜歡將現實與夢幻混在一塊。這畫很可能是以音樂圖像符号來比喻詩。很有可能畫家是從當時拿波里詩人Jacopo Sannazzaro在1504年的以希臘神話Acadia的一首詩汲取靈感,譜成這幅田園音樂會-讚美牧羊人的淡泊恬靜自由自在的生活,終日浸淫於山水音樂的氣氛中。
我經常向團友說,不管它有甚麼隱藏含意,只要能站在該畫面前多過五分鐘,肯定會被畫中多種顏色之間互相配合感動,一陣田園詩一般的音樂感浮現。
這幅《田園音樂會》掛在蒙娜麗莎的背後,在勉強擠近蒙娜麗莎後,到大牆另一邊看這畫是種享受,人比較少,可以近距離欣賞。我們大可將符號解釋放下,憑孩童特有的那種純直覺去欣賞它,也是種很有深度的分享。
想起貝多芬有句話,他說:音樂是在語言結束的時刻開始;恐怕,畫也是一樣。許多傑作是無法用語言作解讀。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詩,而詩是絕不能靠庸俗的話語去解釋的。
有位哲人這樣提醒:當我們無話可說時,那就沈默吧!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