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05-10

疫情下自殺個案攀升,精神支援服務需求大增!改善港人精神健康有何良方?

  新冠疫情對全球人類精神健康造成重大衝擊,世界衞生組織今年3月發表科學簡報,指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當中最受影響的群組是年輕人和女性。

 

  世衞更指出,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可引發生理疾病並引致自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發現,本港自殺個案由2月下旬開始攀升,至3月下旬達兩年高峰,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較去年同期激增一倍;在各年齡層中,以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最多。如果情況持續,一年可能會多達1,400人自殺。

 

相片來源:unsplash.com

 

  事實上,香港接連經歷了社會事件,以及持續兩年多的疫情,許多港人早已顯得身心疲累。去年中,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過半數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而剛公布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在評估近150個國家/經濟體中,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全球第八,但快樂排名只是81位,港人的快樂指數持續下滑。

 

  港人精神健康欠佳,對精神支援服務的需求大增,但礙於私營機構所提供的服務費用高昂,許多患者難於負擔,便只好尋求公營醫療服務。可是,醫生人數增幅遠遠追不上病患增長,引致求過於供的現象。過去10年,醫院管理局精神科服務的病人人數上升了45%,從2011至12年度的18.6萬名,增至2020至21年度的27.1萬。而期間醫管局的精神科醫生人數僅增加16%,即390名,平均每10萬名市民只有5.2名政府精神科醫生,遠低於眾多中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便有15名精神科醫生之水平。

 

  僧多粥少情況下,精神病診症輪候時間自然較長。醫管局的數字顯示,「穩定新症」(佔新症的73%)在去年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 14 星期(九龍中)至 61星期(新界東、西)不等。而治療精神病,除了有可處方藥物的精神科醫生,透過面談和練習作心理治療的臨床心理學家,以及提供自我照顧訓練的職業治療師也是重要一環。如果說香港公型醫療系統中精神科醫生非常不足,每10萬名香港人僅有5.2 名,臨床心理學家就更匱乏,每10萬名香港人只有1.4名。因此政府在檢視如何改善本地精神健康服務時,人才培訓不可或缺。對此,澳洲去年的一個大膽舉動,值得深思。

 

  澳洲為強化不同專業技術的人才庫,大減七個大學學科的學費,其中兩個與醫療相關,護理是其一,臨床心理學是其二,學費減幅達42%。該國教育部長預計,醫療、科學和技術等工種在未來五年內將佔總就業增長的62%,故此當地政府會在2021年額外資助這些大學名額三萬個,到2030年更會增至10萬個。這個政策釐定早於新冠疫情之前,可見當地政府的先見之明。

 

  香港近年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也明顯增加了資源,在2020至21年度此範疇佔醫管局總開支6%至56億元,過去5年撥款上升了23%。但如平等機會委員會前主席陳章明教授表示,「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和治療」,當局的措施能否配合社會變化,並切合市民的需要才是重中之重。期望政府能多體察民情,實施多管齊下的方案,積極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智慧城市5.0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精神健康 #自殺個案 #焦慮 #抑鬱 #新冠疫情 #精神支援服務 #精神科醫生 #臨床心理學家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