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05-26

塑膠禍害!港人每日棄置即棄膠餐具達266公噸!「走塑」須從何著手?

  本港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一直相當驚人。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9年塑膠平均每日棄置量約有2,320公噸,佔香港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約21%,當中以膠袋類最多,棄置塑膠餐具佔第二位,每日約200公噸,全年棄置約146億件膠刀叉,即人均每年棄置約1,940件。

 

  疫情促使外賣的需求大增,令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大幅上升。環保署推算2020年的即棄膠餐具之棄置量為每日266公噸,較2019年增加逾三成。

 

  即棄塑膠餐具等的塑膠垃圾不但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更影響人類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荷蘭有科學家便首度在人類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碎片),令人驚訝。

 

(圖片來源:unsplash)

 

  近年,港府積極推動回收再造,以減少塑膠垃圾,惟並非每種塑膠料都可以循環再造。即使可進行回收,也因為塑膠回收價難以抵銷高昂的再造成本,令不少從回收箱收集得來的廢膠,最終仍是送往堆填區。大部分塑膠物料本身極難自然分解,分解耗時估計長達四、五百年,當中外賣常用的發泡膠飯盒,分解期更可達一萬年之長,所以持續遞增的塑膠垃圾只會加重堆填區的壓力,並同時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威脅。

 

  由於傳統的即棄塑膠餐具難以分解,不少人轉而探求一些易降解並可持續的物料製成餐具。如有墨西哥公司創辦人發現牛油果核物質降解的速度遠較塑膠快,便利用牛油果核轉化成生物塑料(Bioplastics)並製成餐具,據稱可於240天內完全分解;另一所總部設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可再生化學品公司現正研製最快可於一年內降解的「植物塑膠」飲品樽,這款飲品樽採用PEF (聚乙烯呋喃酸酯)製成,即以粟米、小麥或紅菜頭等萃取植物糖分來生產,相信較傳統膠樽更環保。

 

  不過,這些可快速分解的餐具能否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問題,仍然被受質疑。有指部分標示為「可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的餐具,含有一種叫聚乳酸(PLA)的生物降解材料,而PLA一般由玉米澱粉、木薯或甘蔗等可再生資源製成,如要製成容器工具,因為耐熱性欠佳,往往要混合多種化學添加劑和普通塑膠料,使用時容易構成健康風險,棄置後也可能成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無論如何,塑膠垃圾所帶來的禍害已逼在眉睫,各種可行方案也值得嘗試。不過,我認為最持續可行的方案,依然是源頭減廢。很高興港府去年就管制即棄膠餐具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得到不少正面回應。當局已計劃於2025年或之前分階段實施管制,禁止在本地銷售及在餐飲處所提供即棄發泡膠餐具,並禁止餐飲處所向顧客提供即棄膠餐具,包括飲管、攪拌棒、叉、刀、匙、碟等。

 

  我相信這政策有助從源頭減少即棄膠餐具的使用量,惟在政策落實之前,希望政府能夠加強環保教育和宣傳,鼓勵市民培養綠色習慣,本港塑膠垃圾問題才可以早日得以改善。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智慧城市5.0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智慧城巿 #即棄膠餐具 #塑膠廢物 #塑膠微粒 #走塑 #回收再造 #源頭減廢 #快速分解餐具 #綠色習慣 #環保教育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