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5-24

11個增加快樂的法則

  心理學家發現:即便一天的遭遇很糟糕,局面看似無力應對,但其實我們有令人吃驚的掌控力扭轉這一切。

 

 

1.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大多數人都無法預知未來的幸福,而這種不可預知可能會引導人們走上歧途。我們經常會用不正確的方式想像未來,不知道自己其實很容易適應環境,所以,當我們想像自己面對「未知」的時候,從不會考慮其他因素,而這些也可能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多影響。我們不能僅僅訓練自己去明確地「窺探」自己的未來,相反應該多去相信別人的經歷。

 

2.給生活留點懸念

 

  在一個信息力量發達的時代,大多數人對事情的不確定性感到焦躁不安是一件不足為奇的事。然而,一點點懸念可以使積極的體驗持續的時間更長,一旦我們已經完成了理解事實這項任務,就會將已知的事情打包放在一邊繼續做其他的事。

 

3.多做不同的善舉

 

  做一個善良並樂於助人的人會讓大多數人感覺良好,但正如新產品的新鮮感早晚會褪去,重複做同樣的好事,所帶來的愉悅感也會日益消逝。每個星期做不同善舉的人,每一周都更加快樂的時間至少持續一個月。相反,反覆做同樣好事的人在幾周後其滿足感也都回到了之前的水平。

 

  不妨試試一天中做一些不同的好事,幸福感會有很大的提升。

 

4.期待小小的改變

 

  即使是重大的生活事件,也幾乎很難激起人們全面的滿足感。但這並不意味我們不需要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健康。最新的研究表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的小事,像鍛鍊身體或者參加社交活動,都會對我們的幸福感產生很大的影響。

 

5.體驗比結果更重要

 

  一方面,體驗性購買比物資性購買更加簡便。如果你的新智能手機讓你失望了,要麼花錢買一個更好,要麼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但如果是在徒步旅行中下雨了,那麼可以將記憶中淋雨濕透的經驗作為塑造性格的挑戰。另外,與他人分享生活經驗也可以滿足我們在社交方面的需要,這也是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情緒助推器」。

 

6.聚焦積極的情緒

 

  不管是工作、人際關係還是身體健康,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甚麼地方。專注於積極的情緒如好奇、同情,而不是恐懼、憤怒,這會帶來更加廣泛和靈活的思維,更多趣味和探索甚至更豐富的社會關係。積極的情緒也會調節消極情緒腐蝕性的生理效應,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的腐蝕性影響,也難怪習慣性專注於積極方面的人比悲觀的人有更少的健康隱憂,壽命也更長。

 

7.讓思想「漫遊」

 

  集中注意力的另一面就是做白日夢。儘管我們經常花費大約三分之一的清醒時間做白日夢,但還是儘量去避免。當做白日夢時,大腦實際上在進行非常困難的工作。那些做著簡單工作而思緒漫遊的人不僅進入了大腦的執行網絡(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的來源),也進入了大腦的「默認網絡」(創造性思維和放鬆內省思考的源泉)。

 

  為了啟動腦力,建議要經常將「集中注意力思考」改成「自發性的思緒漫遊」。另一種方法就是偶爾留出時間進行不間斷地空想。

 

8.把錢捐贈出去

 

  如果一個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有再多的錢也不會更加快樂,更重要的是捐贈了多少。

 

9.隨時在伴侶面前展示「第一印象」

 

  我們傾向於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尤其當對方是陌生人時,這也是我們增加快樂的一種策略。和陌生人交談的人比和戀人交談的人會更加努力地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他們愈注意第一印象,就愈感到開心。

 

  另一個實驗顯示,要求和戀人交談時儘量形成好印象的人,比那些正常交流的人會感到更加開心。

 

10.接受足夠好的選擇

 

  面對著大量的選項,大多數人都會感到迷惑。我們總會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能讓自己更加快樂。其實只要挑幾個「足夠好」的選項,然後進行隨機選擇。

 

11.知道甚麼時候該停下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甚麼時候該自覺遠離正在變糟的境況。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將這一人類的弱點稱為「沉沒成本謬誤」。當本應該放棄時,我們還是僵持著,因為我們太討厭浪費時間、金錢、精力和情感投資,以至於無法瞭解到堅持實際上不能彌補我們所失去的。但實際上,我們可以克服掉這個弱點。

 

  下一次面臨一個正在由好變壞的問題時,要想想:我要做甚麼?我是否應該放棄?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張曉梅博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美美道來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