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7
拓地下空間 考慮經濟效益
政府正就「城市地下空間發展」進行公眾諮詢,拓展「地下空間」的構思應源自世界各地的地下城、地下購物街等,這個已有20年以上歷史的概念,若還主要考慮商業活動,在今時電子商貿的經濟趨勢,就未必能與時並進。
政府拓展市區地下空間的願景及目標,無非是想創造空間。建議中的「策略性地區」有4個:1是尖沙咀西(九龍公園地下空間規劃)、2和3是銅鑼灣及跑馬地(維園地下規劃)及4是金鐘/灣仔(修頓遊樂場地下規劃),以上規劃概念都與地面的空地相關。
未到過境外地下街城的市民,雖見慣本地港鐵、商場往地底縱深發展的情況,但可能較難想像到日後地下城的面貌,其實,西鐵尖東站與港鐵尖沙咀站之間,那類較大型的行人通道,已是橫向發展的地下空間。現時這類基建都由商業帶動,它與商場在考慮商戶進駐的條件不同,經營個別業務的商戶,像個別食肆或因消防、環保等條例所限,而不獲准在地下城經營。
以近年電商的發展,若單從經營零售考慮,集中實體店可能已不合時宜,但如用作電商物流集散地、交收店等,則另當別論。撇除以上零售業所需要的樓面面積,少了甚或沒有了經濟效益,大費周章拓地下空間,便要問:值不值得做?
不過,地下空間的商業規劃,雖然有電商這類虛擬商貿活動影響,導致規劃或未如預期的經濟效益,而且食肆類別也會因通風系統的限制而減少了,起碼講求鑊氣的粥粉麵飯和火鍋燒烤等,都不會受歡迎,但政府構思中,地下空間會有不少社區設施在內,也相信是今次諮詢的重點,例如地下行車隧道、地下多層停車場、公共交通交匯處等,這類涉及石化燃料交通工具的設施,就要特別留意通風系統;若參考丹麥哥本哈根的地下體育館,本地的市政綜合大樓、其他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甚至專供初創企業使用的辦公大樓等,都可以在地下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政府部門多已就工程項目、消防及各種可行性等進行探討,但這20年前以上的構思,在今後10多、20年還是否配合到香港的商業活動或經濟發展模式,則成疑問;如單從基建或社區設施方面考慮,拓展地下空間又是否仍值得做?推而廣之,應要問:大家想香港變成一個怎樣的城市?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