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
留意身體信息 善用中醫保健
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暫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病人如能在病徵出現24小時內得到治療,可減低3個月內再次中風的風險達7成。時刻對健康訊號提高警惕,可說是老生常談,若政府能善用中醫藥學中養生防病的概念,加強全民保健,才是港人之福。
中醫概念中的寒熱、燥濕等都有其道理,市民應多感應自己體質。
這項全球研究於2009至2011年,在全球21個國家,透過約5,000名「小中風」病人進行。結果顯示,若病人有口齒不清、兩邊面不對稱、四肢麻痹等病徵出現,而能在24小時內獲跟進治療,短期內再發病的風險會大大降低。其實,不僅是中風徵狀,若港人對自己身體都有像禪修般的「感悟」,相信對保健、養生都大有裨益。
這裏的「感悟」是指我們對身體信息和健康狀態要有所關注。從前社會,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醫生」,每一代人都會把經驗或古老相傳的健康知識傳給下一代,實行「有病自己醫」。華人社會有很多民間驗方,即所謂「湯頭歌」(即煎藥、煲湯的方法),例如治感冒可煲薑茶喝等,這些都是「神農嘗百草」式的智慧集成,這與以前世界任何地方一樣,在醫藥科技落後的時代,民間驗方遂有其存在價值。
直至現代西方醫學日漸得到世人信任,大家都樂於把健康交給西醫時,病人甚至不會過問自己服藥的種類或劑量,至此,質疑民間驗方未必有用的人不妨問一問:它們為甚麼會無用?社會信任現代醫療,而少了對身體的觀察,連帶對健康的警覺性也降低了,這是聲稱注重健康的現代人反不及前人之處。
以中風病徵為例,大家每天起床會否照照鏡,並以分隔面孔左右的「中綫」為界,看看自己左、右臉是否對稱?尤其是嘴唇在說話、微笑時有沒有歪斜,如有不正常,便需多加關注。
除中風這類大病外,大家也要留意一下自己的體質,中醫概念中的寒熱、燥濕、邪毒等,都有其道理,感應自己體質,知所關注,就是像禪修的「感悟」,例如中醫看暴躁與失眠歸因於「心火盛」等。知道體質,可治病於未病,即使生病,也可對症下藥,例如講究養生者並不會在晚間沐浴,為免着涼;即使晚上沐浴,也會徹底抹乾身體,腳上穿襪睡覺。這類生活保健「常識」,媽媽傳予女兒的也不少,例如勸女兒不要穿露臍裝或已是個貼士。
香港全民保健養生實可從中醫藥學概念開始。今時中醫要講規範化。不過,衞生署會否規定必須要由註冊中醫師開方?宋代時,政府設太平惠民藥局,由政府核准逾160條方劑刻於碑上,供百姓自行照方執藥。衞生署會否仿效這做法,在公共衞生的個別環節上,讓市民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