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1-06-15Text: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劉錦輝

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刻不容緩?

  在過去一年,新冠疫情催化全球數碼轉型浪潮,促使企業加速採用人工智能(AI)技術,如數據挖掘、人臉識別等,並同時加強僱員再培訓的措施,以改善既有運作模式及提升工作效率。據世界經濟論壇近年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有50%的工作將由機器及自動化技術代勞;不但低技術工作崗位將會消失,會計師、金融分析,商業服務等專業崗位也會被AI取代。 

 

  為應付未來職場的變化,並滿足各行業對於AI人才的需求,各國政府,如美國、中國,新加坡等,早已開始實施AI教育策略,包括在中小學階段引入相關課程,以及為在職人士提供創新科技培訓。但在香港,政府正推行的教育政策是否足以壯大本地AI人才庫,從而加強企業技能及提升市場競爭力?

 

科技教育在中小學階段仍未普及化

 

  從中小學教育說起,教育局自2015年開始支持學界推動STEM及編程教育,協助學生從小到大培養對STEM或資訊科技的興趣和知識。香港教育城近月也公布推行「Go AI計劃」,提供免費教師培訓,以及共32至40小時的中小學生AI課程。首階段計劃擬有10至20所學校參加。 

 

  儘管政府投放大量資源發展科技教育,本港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表現仍然欠佳,對相關科目的興趣亦較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資料顯示,本港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落後於國際平均水平,與新加坡、芬蘭,澳門等的發達國家或城市相比起來較遜色;預期在30歲時從事科學及技術職業的學生比例也低於OECD平均水平。 

 

  這些問題某程度源於中小學學制上的安排。數學是香港12 年中小學教育的必修科,而科學和資訊科技在高中只屬選修科,反映為何報讀相關HKDSE及大學學科的學生人數一直較少。編程和AI關係密切,但現時只得小學及初中學生須修讀編程教育相關課程。此外, 由於STEM 教育並非單獨科目,政府沒有提供將 STEM融入原本已緊湊的常規課程中的明確指引 ,導致學校之間教授AI 理論、程式設計及其他概念的模式及步伐不一。相反,美國政府早於2011年規定學校為幼稚園至高中(K-12)學生提供 STEM課程,並於近年開始制定一套全國性K-12 AI 教育指南。在2018年,中國教育部宣布將AI相關學科列為全國高中的必修科,並已開始逐漸在小學層面引入AI課程。要與國際接軌,協助學生從小到大建立穩固的科技知識基礎,培養他們成為未來AI人才,教育局須在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銜接方面作出改善。

 

 

 

持續進修未成主流風氣,難以推動數碼轉型

 

  由於本地金融、建築,物流等的行業正升級轉型,政府有迫切需要加強推廣持續專業教育,鼓勵受影響的企業及從業員學會AI及其他最新數碼技能,以免失去競爭力。當局在過往20年有推行終身學習政策,如成立持續進修基金(CEF),並在近年推行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資助本地企業讓其僱員接受科技培訓,包括教授AI,大數據等範疇。可是,據政府統計處在 2018 年進行的調查 ,只有 20.4%在職人士曾於統計前 12 個月內參與雇主安排的培訓及/或自行參加與工作有關的培訓課程,落後於新加坡,荷蘭等國家。要改善本港持續進修風氣低迷的現象,政府需檢討相關策略。例如,有不少市民批評現時CEF課程選擇少及過時,難以找到合適課程。這是因為負責此計劃的部門甚少根據職場技能需求轉變、定期審查和更新課程選擇。 

 

  當局可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如新加坡的「技能創前程」計劃定期為公民發放補助金來讓他們報讀課程,掌握行業最新技能。計劃提供近三萬門課程,大部分屬於資訊及通訊科技範疇。新加坡政府近年亦都有推行AI人才培育計劃,為不同行業背景的人士,設計不同形式及程度的免費培訓課程。就此,本港政府要緊貼新行業與職業發展,及技能需求,從而多推出針對性的再培訓計劃,尤其是高端科技相關課程。 

 

  人才培育是細水長流的工作、需持續進行。為做好數碼轉型的準備,教育須與時並進。政府應建立一條龍AI或科技教育培訓規劃,從中小學,大學到職場培育未來數碼人才。這能輔助本地產業升級及提升多元化程度,創造更多不同類型的新職業和向上流機會。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

更多政策.正察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人工智能 #教育 #科技教育 #STEM #數碼轉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