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Text: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鄧尚豪、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
健康有早知 病向淺中醫
俗語話:「病向淺中醫。」新一屆政府提出「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及理財新哲學」,有關醫療政策有否體現這個顯淺而實用的道理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月底發表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其中令人鼓舞的是,投放於醫療方面的資源較往年有顯著增幅。在眾多新措施中,一個亮點是政府會把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恆常化,並會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資助他們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及切除瘜肉,預計未來五年相關的總開支逾九億元。
我們喜見有關計劃恆常化並擴展至更多人受惠。事實上,根據《明報》引述衞生署資料顯示,由2016年9月至今年1月底,逾6萬名合資格人士已參與了計劃。當中約有4,000人發現瘜肉並已切除,避免了惡化成癌症的風險。此外,有386個個案確診為癌症,當中多數屬於早期腸癌,他們因為及早發現,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時機,增加治愈機會。由此可見,有關篩查計劃的確能挽回不少生命。
然而,除了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之外,現時政府資助的身體檢查計劃卻寥寥可數。在男、女十大癌症殺手中 (見表一及表二),現時只有大腸癌及子宮頸癌有相關政府資助篩查計劃。坊間為人熟悉的「子宮頸普查計劃」,目的是透過公眾教育及支援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等,鼓勵女性接受子宮頸癌篩查。現時衞生署的母嬰健康院為公眾提供獲資助的子宮頸癌篩查服務。而該計劃亦透過關愛基金,向特定受援助類別的婦女提供資助。至於其他癌症,政府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並沒有建議政府推出相關篩查計劃。我們明白篩查計劃並非適用於所有癌症,其中需要考慮篩查計劃的成效及安全性等因素。因此,政府在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恆常化後,不妨考慮投放更多資源於癌症篩查研究,收集相關實證數據,以便制定長遠癌症篩查策略。
另一方面,其他慢性疾病 (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對市民以至社會帶來的傷害,同樣不容忽視。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 (見圖一),45歲後患上慢性疾病的比率顯著上升,以至65歲或以上人士的風險更高達74%。要幫助市民預防病患及維持健康,我們建議政府推出「慢性疾病管理醫療券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人士進行體檢,以識別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的慢性疾病。一旦確診,政府需再資助他們定期就診,以管理慢性疾病及維持健康。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為全球最高。高興之餘,亦要注意其實長壽並不等於健康。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加劇,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壓)對我們健康及生活質素,將造成更大影響。政府恆常化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方向正確。我們建議當局應該繼續推廣預防護理,猶其需要加大及加快有關癌症篩查研究,以及推出「慢性疾病管理醫療券計劃」。有關計劃愈早落實,就愈多人受惠,成效愈大,因為早知早醫,病向淺中醫。
註1:現時獲關愛基金先導計劃資助參與子宮頸癌篩查的婦女,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人士、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級別零院舍券、公立醫院及診所醫療費用減免機制下獲減免醫療費用的人士,及申請長津、低津、鼓勵就業交通津貼、書簿津貼、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的人士。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