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90後不願捱?「預期心理」可能害了你
「我跟下屬 K 說,叫他今晚加班,他竟說約了女友看戲,然後甚麼也不說,氣死人。」
「噢!What do you expect ?現時的打工仔都是這樣的!」
年前去一個公營機構開會時,聽到兩個部門的主管說起一個90後的下屬。
預期心理的「神奇威力」變成不願為公司付出的員工護身符 。
任何人工作的年代,總有些人是斤斤計較、不願蝕底的。這些人不一定是80、90後,60後有、70後有,只不過後來大家都說80、90後,就慣把80後和90後說成不願捱、怕蝕底的一群而已。
這亦是一種預期心理,我們聽得多「80、90後不願蝕底」的說法,大家都預期80、90後就是這樣,亦不會對他們抱有期望。大家對80、90後的員工不存厚望,這些員工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便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度日。
在英國讀大學,上心理學課時,記得有一個心理實驗是這樣的:
心理學家把一個年級的學生,按他們的成績平均分成 A、B 兩班,又安排相同老師去教授相同科目,並提供相若的課外活動時間,以保證教學上沒有太大的分歧,而大家的課餘時間亦沒有太大差異,目的是令兩班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條件趨於一致。
但心理學校卻巧妙地安排兩個老師在隨意交談的過程中,讓 A 班的學生聽到。
A、B 兩班學生的背景、學習成績和學習條件都十分一致,但一年後,A 班學生的整體學業成績明顯比 B 班的學生高,而且高出百分之二十。
這可是大發現。究竟是甚麼理由?兩位老師說了甚麼呢?
其實這是一個教育心理實驗,實驗目的就是看「預期心理」對學生的影響。
原來心理學家早已跟老師說過,叫他們在不經意的交談中,刻意讓 A 班的學生聽到他們讚:「 A 班學生具進取心,而且天賦極高,功課方面的表現更是勤力,又有非凡創意。」
他們傳達了一個令 A 班學生以為自己有進取心、有天份、勤力和有創意的信息。
令人感到振奮的是,A 班的學生相信自己比別人優秀,所以做出來的成績,比沒有聽到老師說自己優秀的 B 班學生高百分之二十。
心理學家的結論是:如果老師以較為正面、充滿鼓勵和信任的態度去教導學生,他們的學習表現將會突飛猛進。
這個實驗令我在工作生涯中,盡量以正面鼓勵和信任的方式去讓下屬發揮才華。
「你肯去試的話,便有可能,如果我們一起去試的話,便沒有不可能這回事了。」
批評帶來怨氣,徒添不滿;埋怨滋生卸責,引起離心。
「預期心理」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劍者救人殺人存乎一心。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