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6-22

石硤尾的新與舊

 


  許知遠是一位我欣賞的內地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雖然很多人說他的文章賣弄小聰明,並且喜歡掉書袋,但我欣賞他獨立思考的人格和文字中透出的犀利。

 

  許知遠生活在北京,卻對香港的生活觀察入微。比如在《中國紀事》中的《石硤尾的大火》中,許知遠用細膩的筆觸記載了1953年聖誕夜的一場大火,如何成為了香港公共房屋計劃的開端。最近盛傳香港政府計劃復建居屋,為爆升的樓市滅一滅火,給年青人一個買樓上車的機會。

 

  不論香港還是內地任何一個地方,城市建設日夜不停,現代化建築恨不得與天比高,而那些被逐漸淘汰的舊屋,不再適合居住,成為歷史的一頁。若你有機會到九龍石硤尾看看,那些H型的舊樓,可以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香港故事」。

 

舊時石硤尾H型公屋,是香港第一批公共房屋計劃(網絡資料圖片)

 

  許志遠說「石硤尾不是我熟悉的那個香港,不是那個由銅鑼灣的百貨公司、中環的金融中心、旺角與尖沙嘴的重慶大廈構成的香港」。事實上,這裏除了有第一批公屋之外,還透露著一點藝術氣息。這些藝術氣息,來自這裏的工廠大廈,而這又是另一則「真實的香港故事」。

 

  石硤尾在九龍半島北部, 1970年代曾是香港「山寨廠」的集中地,鐘錶製造、木工、五金、塑膠等家庭作坊遍佈其間,見證過香港輕工業曾經的繁盛。

 

  後來,本地製造業的黃金年代落幕,工業多半遷往內地,工廠大廈也空置多年。2006年香港賽馬會將這座工廠大廈活化成「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在這裏,獨立藝術家們可以享用相對低廉的租金,曾經的車間廠房,變身為一百多個獨立工作室,一戶挨著一戶,有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媒體藝術,也有用作藝術培訓、常設展覽、提供設計服務的對外空間。這裏如今是香港最具規模的獨立藝術家群落。

由舊工業大廈改造的創意中心,定期還會舉行創意市集,支持本地創作!

 

  與北京798之類的藝術村不同,香港的藝術家們並不是全職,他們白天要穿上套裝為一份營生賺錢糊口,下班後,才能回到租來的工作室,拖著疲憊的身心完成自己的藝術夢想。所以要看石硤尾「馬藝」,只能晚上或者周末來,白天,這裏是冷清的。

 

  在金融與地產霸權的香港,藝術村崎嶇發展多年,非常不易——北角油街和土瓜灣牛棚藝術村,散的散,縮的縮,與此同時,為了配合香港建設創意之都的需要,西九龍文化中心卻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主事的洋人總監換了幾任,但是基調沒有變,還是一貫的高規格。

 

  石硤尾的藝術家們在擔心西九龍會變成「大白象」之餘,也在憧憬石硤尾今後的發展。現在石硤尾也會不定期舉行創意市集,鼓勵業餘創作的藝術家,可以有機會一展身手。同時,喜歡個性話設計的朋友,不妨找時間來這裏逛一逛,瞭解香港工業變遷之餘,還可支持本地原創藝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本港無人駕駛自動車最快本月底試運,你會否乘坐?► 立即投票

更多羅湖橋兩邊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