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06-20Text: 嶺南大學研究生部研究副教授 劉嘉慧博士

【過渡性社會房屋】「共住共生」能改善生活質素?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最新公布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8」首次錄得社會發展輕微滯後,當中負增長的房屋分類指數是拖累整體社會發展指數的主因。房屋分類指數持續錄得倒退主要成因,包括:住屋開支佔住戶總開支比重持續上升(由2006年30.6%上升至2016的35.8%);及 輛候公屋的住戶數目亦不斷上升;導致住戶平均輪候時間不斷延長(由2006年的平均2年上升至2018年的5.1年)(註1、2)。

 

  住房與貧窮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社區環境、租金開支、居住空間、衛生及安全等住屋問題對個人及家庭所衍生的影響(如兒童健康發展、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就業等問題)值得社會關注(註3)。

 

過渡性社會房屋 – 共住共生的概念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是一個跨界別協作項目,為有住房需要的社會組群提供過渡性住房和支援服務。計劃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營運,並獲得政府、商界、業主、社福機構、社會企業及專業團體的資金及/或技術的支持。

 

  計劃的目的希望藉著提供可負擔過渡性房屋及公用空間,提升租戶的參與、建立守望相助的鄰里關係;同時,透過提供適切社會服務支援提升租戶的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素(註4、5)。

 

過渡性社會房屋對消減貧窮所起的作用

 

  即如社企「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先生所言:為有住房需要的個人/家庭提供可負擔及宜居的過渡性社會房屋只是改善他們生活質素的第一步,更重要是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社會服務支援,建立他們的社區網絡,重拾他們的自信(註6)。

 

  筆者早前探訪入住社會房屋共享項目(下稱「項目」)的租戶,這位單親媽媽分享與其幼子入住過渡性房屋後的生活變化。社會房屋不僅解決她們住屋開支的負擔,居住環境的改善亦提升個人的身心健康。以往居住在空間狹窄、四周嘈雜的環境,令她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社會房屋共住共生的概念亦為這個家庭重新建立互相照應的鄰里關係,自入住新居後,她的兒子亦因能與同輩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及玩樂變得開朗活潑。項目的社會服務支援(如就業培訓、輔導)對租戶提升個人的生活能力起一定作用。或許部分現時居住在劏房的租戶對「共享房屋」的憂慮,擔心共住易生衝突;但現時統籌社福機構、社會企業將背景相近的家庭配對的運作尚算理想。

 

扶貧策略定位的重要性

 

  扶貧政策方向須顧及受助家庭的物質及參與的需要(註3),如經濟支援是否可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如可負擔及宜居的住房)?政策方向是否有適切的服務支援,如何協助單親家長在工作及照顧取得平衡(如提供可負擔的社區照顧服務支援)以達至自力更生?(註7)

 

註:

1. 政府統計處(2016「香港分間樓宇單位的住屋狀況」,《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 60 號報告書》

2.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8)「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8」發佈會 (23.05.2018)。

3.  Lau, M., Pantazis, C., Gordon, D., Lai, L. and Sutton, E. (2015). The China Review. 15(2): 23-58.

4.  FEANTSA 2012) Social Rental Agencies: An Innovative Housing-led Response to Homelessness。 

5.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6. 要有光: 光房、光屋

7. Millar, J. and Ridge, T. (2017). Work and Relationships over Time in Lone-mother Families. London: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嶺南人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企 #光房 #扶貧 #生活質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