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07-18Text: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智鵬教授

前事不忘——香港填海造地的過去與未來

  香港社會近年出現了不少看似普通常識卻又難以宣之於口的事情,填海造地就是其中一項。香港土地不多,三面環海,填海造地顯然是解決土地供應的主要辦法。事實上填海與香港開埠以來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可以肯定的說,沒有過去百多年持之有恒的填海造地,就沒有今日的香港。

 

  1840年代英國取得香港島的管治權後,隨即要面對土地不足的挑戰。當時港島比較像樣的平地在黃泥涌和黃竹坑,但最適宜作為行政及商業中心的北岸卻是一條狹長的地帶;香港要發展成為一個城市,填海造地是必然的選項。於是從中環開始,漫長而持續的填海工程向東西兩邊開展;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十九世紀末的港島北岸不但增添了大量土地,同時平整了海岸線,進一步促進了航運和貿易的發展。

 

  從堅尼地城坐上開往筲箕灣的電車,很容易就追尋到港島填海造地的歷史;電車路線大抵就是港島原來的海岸線,電車路以北基本上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九龍沒有電車,但也不難從街道的特徵看出填海的印記。簡而言之,臨海而街道十字縱橫佈局的小區基本上都是填海的地帶;九龍城、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都是這種形態。至於昔日海陸空運輸樞紐的海運大廈、尖沙咀火車站、啟德機場,都是填海得來的成果。後來曾經多年高踞世界第一的葵涌貨櫃碼頭,也是無中生有的填海計劃。

 

  195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政府要提供大量土地建造廠房,填海又成為解決問題的良方。觀塘工業區的成功帶動了其他地區的填海工程,荃灣就是填海打造的以工業為主要產業的新市鎮。在工業起飛的年代,即使港島東的柴灣和南區的黃竹坑也改造為工業區,靠的就是填海。

 

  現代香港的發展不得不提新市鎮。第一代新市鎮除了荃灣,還有沙田和屯門。這兩個新市鎮一個緊靠九龍,一個遠在西北,地理位置差異頗大,但兩地卻同樣擁有開發新市鎮的優越條件。沙田和屯門都有一個不大不少的海灣,填平之後就可以有廣大的土地滿足各種各樣的發展需要。自此之後,填海成為開發新市鎮的重要手段;葵青、大埔、將軍澳和東涌就是好例子。

 

  東涌新市鎮其實是香港機場核心工程的一部分。1990年代香港國際機場從啟德遷往赤鱲角,工程建造界展開了一個超級填海計劃,從西九龍一直填到青衣島和大嶼山北岸。核心工程中的核心是新機場本體所在的赤鱲角,這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移山填海計劃,也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填海工程。

 

  香港填海造地百多年,成果顯然易見。總計填海造出的土地接近70平方公里,提供約200萬人口的居所,也為香港7成的工商業活動提供空間。近年高聲反對填海的市民之中應該有不少填海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可能忘記了今日安居樂業的地方,正是當年填海得來的土地。假如時光倒流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會不會以同樣的眼光和態度面對他們今天的居所?如果他們穿越到未來,又會如何面對一個沒有新增土地的香港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更多嶺南人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填海 #歷史 #土地發展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