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家李維史陀(Claude Lvi-Strauss)於11月1日逝世,享年101歲,可謂高壽。他是結構主義者,其理論對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及語言學等,都有深遠影響,特別是他對神話學的研究,令人歎為觀止。筆者對神話感到興趣,也是從閱讀李維史陀的書而來。
筆者過去讀神話,以為神話只是先民的幻想,無足掛齒。看了李維史陀的分析,方知神話可以作文化解讀。神話之所以能夠流傳,不僅是因為其內容,還有神話背後所暗藏的意義,以及所傳遞的許多訊息。
在李維史陀筆下,神話思想是理智活動的“修補術”,利用既有觀念對相關人物和事件,建構意義創造和訊息傳達。通過對神話的解讀,可以看到人類心靈運作的軌跡。但神話總是看來不合邏輯,所以不能采用人類慣常的理性思維來作分析。解讀神話不宜用推理邏輯,而是以結構邏輯,神話有如一首樂曲,有很多變調,可以同時在心靈上呈現出來。
事實上,人類原始思維的特徵是具體形象的聯想力豐富,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底下。總之神話在各民族的古代生活,並不是一堆無機的沉積,而是發揮著彌補生活中不足之物的積極作用。
以中國的上古神話而論,其主題不像西方重視創世或英雄命運的神話,而是較集中於災難、救世和文化超人等方面。中國人講創世神話最早提到女媧,但其有關材料不是過於簡短便是含義不明。但中國神話的災難和救世特色顯然又主導了中國文化所發展出的憂患意識。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解讀其本土神話,也許也可看出一些香港文化特性吧。香港的本土神話,首先令人想起矗立在沙田西南面小丘上那塊望夫石的故事,這塊石約高15米,外形仿似一個背著小孩的婦人。這神話有很多版本,其中最家喻戶曉的,是說沙田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妻子產下女嬰後病逝,女嬰其後成為鄰家的童養媳,與鄰家男孩青梅竹馬,其後結成夫婦,育有一對兒子。男的為求生計,出洋謀生,怎料音訊全無,婦人手抱幼子背著長子,天天在山上遙望遠洋冀盼丈夫歸來,結果在一個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的日子,母子三人化成了石頭。
這是一個等待神話,故事的婦人,其“童養媳”身份似是暗示了香港淪為殖民地的命運,而望夫歸來,又似是百多年來對回歸祖國的願望。
另一個更有香港性格的本土神話,是傳說太平山下有只大石龜,當它一旦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其後有個仙人來到香港,教導居民用鐵索把石龜綁住,居民依從指示行事。可是遭鐵索捆綁的石龜,每年仍能向前爬行一顆米粒的距離,意味著它遲早會爬到山頂,屆時香港便會沉沒。
這則神話也許反映了香港人過去在殖民地管治的“心魔”,在“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有著一種莫名的“末日恐懼”,是香港開埠以來一直纏繞著香港的恐懼,而自回歸以後,香港人所形成的這種心理壓力並未稍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