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4
天生的偏見
前幾天同事給了一篇文章給筆者看,是談到一個日本家庭移居香港,現在又是忍痛離開的那種文章。筆者不評論該篇文章的內容或理據,但是文章的開頭就存在頗多事實上的偏差,文章提到該日本作者與家人一起在1994年從日本移居到香港,香港人當時給予她的感覺並不時髦,與內地衣著模式相近,她經常看到孩子們穿開浪褲在街上走。那時香港有很多中資的百貨公司,作者心想她是否來到了中華世界?
按筆者的印象中,這種描述在黑白圖片的年代常常出現,不過,那應該是50年代、60年代的香港。到了1994年,香港已經是一個國際有名的大都會,生活水準相當富裕,在亞洲數一數二,哪裏有孩子們穿開浪褲在市區街道走來走去。
當然,有朋友會指出,當年香港的國際機場基建一直沿用舊設施,更是位於九龍城的舊區,附近環境的確相對殘舊。不過,那只是香港社會其中的一個最為殘舊的角落,文章不應該以偏概全,作出偏見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位日本作家的描述甚為失實。既然文章內容一開始便如此,筆者完全失去興趣將文章閱讀下去。
該位日本朋友是否來過香港,筆者並不知道,但是無可否認,中日之間的確存在許多偏見。在改革開放後,國人雖然經歷了二次大戰時的日軍暴行,但對日本人尚存親和感。當然,時至今年,情況已經徹底改變。
近期日本亦有一個調查,說明了近9成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好感,筆者不討論政治,但是在日本人的眼中,其實只有白人國家才是上國,美國第一、歐洲為二、澳紐加為三。從小開始,當地的小學生、中學生以及大學生參與的學術交流地一般也是以美國夏威夷、英國倫敦等地作為主體,原則上絕少到亞洲國家及地區。
當地年輕人一般是避談中國的,更甚少會到中國旅遊或交流,97年後日本旅客同樣不再來香港,以往日本曾是香港最大的旅客來源地。與此同時,日本電視台播放的節目不少也涉及中國,例如電視台常播放中國經濟崩潰的節目、或是取笑式的「大暴買」報告、當然還有華人黑工報告,近期更有立場完全站在美國的南海島礁報告等等。日本經濟泡沫雖然爆破了近30年,但是心態還是亞洲第一。
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了偏見的誕生,不過在任何事項下定論前,筆者認為眾人必須分析前因後果,這樣的話是非立見,偏見或許就能慢慢消散。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