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020
從草間彌生曲纏亂舞的紅色怪手中,感受「自我消融」到「再生時刻」
位於K11 MUSEA的K11 Art & Culture Centre上月正式開放予公眾。
K11 Art & Culture Centre的展覽空間佔據六樓全層,室內和室外展示了多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香港藝術家禤善勤(b. 1991 年)、中國藝術家張鼎(b. 1980年)、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b. 1929年)、美國藝術家Mary Weatherford(b. 1963年)、奧地利藝術家Erwin Wurm(b. 1954 年)、德國藝術家Matthias Weischer(b. 1973年)等,展品則包含了繪畫、裝置、雕塑等,無論在藝術家國際性和展品多元化方面都是可圈可點。而對於一般本地觀眾而言,能夠置身在一個「購物中心」內一邊對著無敵維港全海景,一邊觀賞那麼多國際級藝術,也真是難得的藝術觀賞體驗。
一進場,草間彌生2004年創作的大型雕塑裝置作品《再生時刻》馬上吸引了筆者的目光。還記得在本年7月初舉行的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晚間拍賣預展中曾經看見過這件作品。當時,作品的拍賣估價為港幣 600萬至 800萬,最終以港幣857.5萬成功拍出。想不到這件作品原來真的是被K11 MUSEA收藏了,同時也迅速地被納入K11 Art & Culture Centre開幕展覽的重點作品之一。當中所反映的K11收藏品味以及未來展覽方向,也許值得關心「商業x藝術」和「公共藝術」等議題的朋友持續關注和探討。
有關《再生時刻》這件作品,我們不妨比較一下K11和蘇富比的解說。
K11:「《再生時刻》由54個組件結合而成鮮紅色上遍布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黑色原點,彎曲、纏繞的觸手從地表破土而出,捕捉了人性最基本的心理狀態。如同作品標題所示,這些巨大參差的觸手,代表了人類在現代社會的動盪中,必須經歷的種種掙扎。從藝術家內心迸發而出的創意化成遍地獨特的視覺符號,是草間不斷挑戰傳統並進化到至臻境界的修煉歷程。」
蘇富比:「草間彌生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藝壇大放異彩,《再生時刻》正是象徵這個光輝時刻的里程碑式鉅作。作品充滿稀奇荒誕的狂想意味,夾雜著些許妖嬈不祥的氣息,鮮紅的怪手破土而出,曲纏亂舞,如邪惡的觸鬚般擺動著、伸展著。這片帶著圓點的紅色散發出強烈的草間風格,隨後十年在世界各地美術館的草間回顧展裏,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凝望。從藝術家內心迸發而出的創意化成遍地獨特的視覺符號,是草間傳奇藝術途上的奪目之作,代表她蜚聲國際、不斷挑戰傳統並進化到至臻境界的修煉歷程。」
然後再不妨比較一下草間彌生和倫敦Tate Modern 總監Frances Morris的解說:
草間彌生:「我要製造這些形狀,重複製造,不斷製造,直至把自己淹沒於整個過程中。我把這個過程稱為『自我消融』(obliteration)。」
Frances Morris:「就像繪畫一樣,草間繼續在作品表面『覆滿』密密麻麻、幾乎一式一樣的東西,不過這次不是讓人浮想聯翩的網,而是堆積著男性生殖器的日常生活用品,女主人的家居堡壘被男性象徵異乎尋常地攻破,畫面滑稽惹笑,卻也讓人心生厭惡」
常常覺得,比較不同文字介紹的language本身(以及作者寫作背後的動機),已是一個intellectually非常有趣的事情。這是後話。
筆者的感覺是,在社會瀰漫着一片「跟紅撐黑」的氛圍下,看見草間彌生這件夾雜著些許妖嬈不祥的氣息,鮮紅的怪手破土而出,曲纏亂舞,如邪惡的觸鬚般擺動著、伸展著的傑作,實在驚訝於藝術家在「捕捉人性最基本的心理狀態」之遠見,也對於公共藝術的社會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再想深一層,我們最終也許會像藝術家般,在不知不覺間「自我消融」於現代社會的黑暗動盪之中……直至大地「再生時刻」的那一天。
弘一大師臨終前的那種「悲欣交集」的複雜心情,我彷彿從草間彌生的作品中感受到。
南無阿彌陀佛。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