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5/06/2014

《反抗者》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香港社會正彌漫一種情緒,在不同陣營中蔓延、發酵。聽到最多的一句,是:「這已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每周都有人上街、抗議、爭取,劍拔弩張,估計繃緊的狀態,隨著新界東北發展問題、「佔中」公投,持續至七‧一。

 

書名: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出版:大塊文化(中文版)

 (讀本由商務提供)

 

   在書局入口處,看到存在主義大師卡繆的《反抗者》,封面那高舉的拳頭,指向一團燃燒的火焰,和值得深思的一句:「人們有權獲得的幸福,靠反抗才能獲得。」

 

  卡繆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存在主義大師,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社會和思想衝擊。反抗者是他較後期的作品,寫於存在主義著名小說《異鄉人》及《薛西弗斯的神話》後,兩部作品寫人在理想與現實失衡後,面對生命的荒謬處境。《反抗者》寫於1951年,是卡繆的思想文集,對反抗作出全盤既有哲理又縝密的分析,思索反抗的真諦,提醒「既要反抗又不致於形成全面毀滅的虛無,又或避免反抗後建立另一座牢籠。」60年後看,也有進步的意義。

 

  卡繆由早期作品中寫人存在的荒謬,人與人的關係,進一步在《反抗者》反思人類與社會群體關係,思考人類社會巨大難題,也是他思考20世紀法西斯政權和共產主義專政的重要作品。

 

  卡繆認為,20世紀後期,人們脫離了共產主義專政帶來的虛無主義,由專制政治轉化為擴散快速的經濟政治綜合體,令現代人面對更嚴峻的考驗。

 

  全書分五章:「反抗者」、「形而上的反抗」、「歷史性的反抗」、「反抗與藝術」和「南方思想」,以神話、宗教、歷史和人存在的處境來闡述反抗這永恆的主題。

 

  卡繆指出,所謂「反抗者」,表面上是說「不」的人,其實他一直都說「是」,一直旁觀、醞釀、猶豫和恐懼,但被逼迫到某個界限,無論是自身或目睹他人的痛苦,反抗行動引發「意識的甦醒」。反抗肯定了集體的痛苦,行動背後的價值和「我思」的存在,也就是:「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不但分析了反抗者的本質和反抗的意義,他同時質疑:為了反抗不義,是否可用盡任何手段?有時為了更崇高的理想,為達到目標,是否要殺人?反抗及革命後,新社會若出現另一種「壓迫專橫」,這難題如何解決?

 

  卡繆認為,反抗就是生命本身的運作,反抗每聲純粹的吶喊,都使人挺立,因為它含有愛和建設性。

 

  1957年卡繆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中說道:「或許每個世代內心懷抱著改造世界,我的世代知道在這個世代是無法做到,而他的任務或許更大,在於阻止這個世界的崩解。」反抗背後,還是有深層的積極意義。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