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4/05/2021

年輕醫護跳出公營醫療體制,上門支援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策劃師:盼患者與自己活得無憾無悔!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Text: Yoko Cheung Photo: Daren Cheng, 受訪者提供

沒處理問題根源,病人陷入院循環

 

  在香港,認知障礙症患者有逾十萬人,佔長者人口十分一,而隨著人口老化,數字或許更高。位於紅磡的「耆俠會專職醫療復康中心」,專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評估、治療與訓練,創辦人莊淑怡(Zoe)和岑浚傑(Alvin)曾是公立醫院的職業治療師和註冊護士,兩夫婦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多年,眼見患者及照顧者所得支援有限,卻無能為力,近年先後離開工作多年的公立醫院,另覓公營醫療體制外的可能性。

 

認知障礙症照顧策劃師岑浚傑Alvin(左)和莊淑怡Zoe(右)

 

  認知障礙症患者是醫院各科病房的「常客」,但他們很少直接因認知障礙症而入院,大多時都與認知能力退化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有關,如無法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傷口處理不當、吞嚥困難等等。「在公立醫院人手緊絀的情況下,病人都是快來快去,很多時我們處理好他最逼切的問題後,已經沒有多餘時間去處理他認知障礙症的問題。」在老人及內科病房工作的Alvin觀察到,當問題根源沒得到處理,很快地他們又再因其他問題入院,就這樣陷入惡性循環,只是每次入院,認知能力可能比上次更差,入院情況更為嚴重。

 

  認知障礙症需趁早介入,才可減緩甚或避免認知能力急速退化,然而在供不應求的公立醫院服務下,輪候隊伍看不見盡頭,從評估、確診、到接受治療,整個過程至少需輪候一至兩年,但在等候期間,患者的認知障礙症或已惡化至下一階段。而即使輪候到治療與訓練,礙於資源有限,時間一到就要離開,幸運的,可能銜接到社區的訓練服務,相對不幸的,則可能不再有任何支援。

 

  體制內的問題一籮筐,加上大量個案、文書工作、有限的診症時間,負責為病人提供評估與認知訓練的Zoe坦言,這無可避免影響到治療質素,但一想到病人和照顧者面對此病時手足無措、備受困擾,甚至他們可能只能倚靠自己的意見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她只好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在應診時間我會想盡量陪伴他們,給予意見,文書工作留待收工後處理,這是否最有效率的方法?不是。」工作上的無奈、疲憊、失望如雪球愈滾愈大:「最大壓力在於,自己入行時的期望與現況存在落差……」慢慢地他們覺得其實自己應該可以再做好一點、再做多一點。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