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聯合國大會在2018年設定每年的6月7日為「世界食品安全日」,這議題由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共同推動發起,2024年的主題是「食品安全︰未雨綢繆」,可想而知21世紀除了關注全球人類糧食問題以外,還要確保食品安全才能保證人類有食充飢。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加工,再到流通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食品安全,這個看似平常的話題,實則關乎億萬人群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質。正如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曾幾何時,全世界的食安問題都劍指中國,若翻閲過去一個世紀有關食安新聞和歷史,食安其實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根據世衛組織的資料,每年約有6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生病,導致42萬人死亡。
附圖是國家發佈於2010-2020全國農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致病因數和引發因素,引發因素,包括加工不當、存貯不當、誤食誤用、生熟交叉感染、原料污染或變質、未充分燒熟煮透、加工人員污染、食品過期或變質、違規使用、飲用水污染等,甚至多因素相互影響,導致嚴重後遺症甚至中毒死亡。
食源性疾病
通俗地講,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來的」疾病,當我們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食品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導致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最典型的有毒蘑菇中毒、非傷寒沙門氏菌病、諾如病毒病等。
食品安全法
目前全球以美國的IFS(國際食品標準)為國際認可的食安標準,評估產品和工藝符合食品安全和品質。IFS標準適用於農業階段之後食品加工所有步驟的供應商,符合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的標準。
而歐盟則以符合GFSI基準要求,包括GMP(良好生產規範),GLP(良好實驗室規範)GHP(良好衛生規範),還包括與發展積極的食品安全文化相關的要求。配合歐盟食品快速預警系統(RASSF),定期(每週一期)發佈預警及資訊通報,將不符合歐盟標準的相關食品公佈於世。預警範圍包括來自歐盟成員國及非歐盟國家的各類食品。
中國於2015年4月24日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將食源性疾病定義為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並根據《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工作規範(試行)》,制定了食源性疾病名錄,將食源性疾病按照致病因數分成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化學性、有毒動植物性、真菌性及其他分類。
食品安全無小事,近年食安問題趨於嚴峻,喚起全人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食安更是無疆界,時刻守護舌尖上的安全,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放心、健康的食品,才是食物製作的基本道德。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